略論按察使的演變
本文關鍵詞:略論按察使的演變
【摘要】:按察使作為一種職官出現(xiàn)在唐朝,唐代按察使主巡察。宋代按察使分路按察刑獄,職能由行政監(jiān)察延伸到司法按劾領域。元代改按察使為肅政廉訪使,進一步加強其監(jiān)察職能,同時大大擴展了其他職能。明代按察使為行省主官,分管司法。清代按察使仍然主管司法,但逐漸淪為督撫的屬官,職責日漸龐雜。清末新政中改按察使為提法使,實現(xiàn)司法審判與司法行政的分離,促進了提法使職掌的單一化,符合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歷史發(fā)展趨勢。隨著清朝滅亡,按察使制度隨之消亡。
【作者單位】: 江蘇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按察使 朝代 發(fā)展
【分類號】:K207
【正文快照】: 在唐代以來千余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按察使在歷代地方官制中始終占據(jù)重要位置。長期以來,學界對按察使的研究相當薄弱。近年來,對按察使的研究日漸展開,學者們主要關注清代按察使的研究,尤其在訂正清代按察使表中按察使任職信息諸方面成果頗豐;另外,在清代按察使職掌的演化、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孫洪軍;;從按察使職責的變化看晚清社會變遷[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2 孫洪軍;高廷愛;;按察使與晚清省級外交機構的演化[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3 孫洪軍;李明睿;;晚清社會治安與按察使[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亞仁;略論李澄中《艮齋筆記》及其與《聊齋志異》的共同題材[J];蒲松齡研究;2000年01期
2 張文澍;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3 陳才訓;;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炫才意識[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4 馬振方;;《胭脂》《折獄》虛實辨析——兼談《聊齋志異》中的真人假事小說[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5 鄒宗良;解新顏;;“姑奶奶”、“關圣帝君”與“金龍四大王”——再論《醒世姻緣傳》康熙年間成書說之不能成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4期
6 陳鄭;;清初賦稅事件對蒲松齡生活與作品的影響[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7 賀根民;;《四庫全書》不收《聊齋志異》考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8 趙愛華;;千載黃粱夢,悠悠文士心——從“黃粱夢”故事看封建時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9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10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順新;;影子官寺:長安興唐寺與唐玄宗開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與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3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系簡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jīng)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5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6 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7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8 穆從賀;;馮煦與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9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周中明;;論姚鼐對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寫[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間中的湫神信仰儀式及其口頭傳統(tǒng)[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8 方廣嶺;清代直隸方志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張迎芬;樂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胡葉娟;現(xiàn)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9 盧瑩;清代東北地區(qū)物產(chǎn)變遷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崔蕾;滿族舒穆祿氏研究與資料整理[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遲云飛;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滿漢畛域問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5期
2 章燕;;清代官員“禁訟累”的司法要訣[J];文史知識;2012年10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筱丹;清末新政研究述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2期
2 趙朝峰;清末新政與中國農(nóng)業(yè)近代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3 于湘琳;淺議清末新政[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4 陳勇勤;清末新政的思想基礎[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5 徐江虹;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起步——試評清末新政的歷史地位[J];改革與戰(zhàn)略;2002年10期
6 吳寶曉;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的起源——兼論清末新政的多種動機及其影響[J];歷史檔案;2002年04期
7 朱丹彤,徐曉旭;清末新政中存在的矛盾及其對后來的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8 崔志海;國外清末新政研究專著述評[J];近代史研究;2003年04期
9 趙云田;清末新政期間東北邊疆的軍事改革[J];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04期
10 馬同五;論清末新政對我國政治發(fā)展的積極影響[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陸興龍;;《清末新政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綜述[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2 史全生;;清末新政是一柄雙刃劍[A];近代中國(第十九輯)[C];2009年
3 崔志海;;國外清末新政研究專著簡述[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4 李細珠;;清末新政、立憲與革命研究的幾個問題[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檢討:問題與前瞻[C];2014年
5 郭緒印;;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關系[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6 康春華;許新民;;清末新政與云南辛亥革命[A];云南省社科界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細珠;關于清末新政研究的幾點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殷俊玲;清末新政與民變淺談[N];光明日報;2002年
3 李學峰;30年來清末新政研究述評[N];團結報;2009年
4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熊月之;清末新政與危機的糾結[N];文匯報;2011年
5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戴鞍鋼;清末新政的困局和末路[N];團結報;2013年
6 許晨亭;清末新政與地方社會的慈善事業(yè)[N];中國社會報;2013年
7 湯萬君 魏甫華;“身貴自由,,國貴自主”[N];深圳商報;2003年
8 王頻 葛玉紅;換個角度看清末新政[N];光明日報;2007年
9 趙林鳳;對清末新政的再思考[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10 高放;清末新政的成敗[N];學習時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奎;清末商部農(nóng)工商部與社會經(jīng)濟轉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海萍;論清末新政中的集權[D];揚州大學;2008年
2 蔡賢體;駐外使臣與清末新政[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蘇明強;清末新政與中國早期城市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叢叢;清末新政與近代中國市民社會初步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魏立永;林紹年與清末新政[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7 馮榮;試論清末新政的矛盾[D];吉林大學;2005年
8 孫國雁;清末新政與移風易俗[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靳麗波;清末新政中的統(tǒng)治階級政爭[D];吉林大學;2006年
10 王洪濤;論清末新政中的制度變革[D];西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5696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6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