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之際:古代中國五帝祭祀的變遷(上)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16:26
祭天、祭宗廟、祭先代帝王等是古代中國國家祭祀中最為重要的禮儀儀式。五帝祭祀與古代中國多神論相關,萌芽于春秋時期,大約到漢初才形成相對完備的祭祀體系。自戰(zhàn)國五行學說流行,五帝祭祀又逐漸蒙上五行色彩,五帝轉化為保佑一方的先代圣王。漢末,鄭玄利用讖緯等資源,將五帝改造成五精帝,與至上神昊天上帝結合而成"六天說";王肅則強調五帝非天,持"一天說"。后世禮家分別依鄭、王學說為據(j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魏晉南北朝至唐玄宗之前,五天帝說占上風,唐玄宗時始在郊祀、明堂中區(qū)分五天帝、五人帝配饗,將五帝一分為二:一為天帝;一為人帝。這一祭祀方式一直延續(xù)到元代。同時,從五德始終角度出發(fā),北齊、北周開始祭祀感生帝。明初,否定五帝為天,恢復為人帝,在各種祭祀中將五帝排除在外,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另立三皇祭祀和歷代帝王祭祀,五帝則被納入歷代帝王祭祀中。這一規(guī)定在明清兩代沒有改變。這種由人而神,由神而人的衍化路徑,無論在古代中國國家禮典中還是民間淫祀中,大多均經歷過這樣一條衍化路徑。這一現(xiàn)象,值得深思。
【文章來源】:河北學刊. 2019,3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春秋之前:方所祭祀中的五帝
二、秦至兩晉:人、神變化中的五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五帝史研究綜述[J]. 付希亮.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7(05)
[2]鄭玄“六天”說與禘禮的類型及其天道論依據(jù)[J]. 陳赟.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2)
[3]《詩·大田》等篇所見“四方祭祀”考辯[J]. 許恰.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3(06)
[4]上古中國的四方神崇拜和方位巫術[J]. 楊華.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1(01)
[5]甲骨文中的四方[J]. 趙曉明,宋蕓,喬永剛,宋秀英. 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6]儒家“六天”說辨析[J]. 陳中浙,劉釗. 孔子研究. 2002(03)
[7]從甲骨文圭字看殷代儀禮中的五行觀念起源[J]. 沈建華. 文物. 1993(05)
[8]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 胡厚宣. 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 1956(01)
博士論文
[1]《周禮》中所見天神祭祀考論[D]. 劉濤.吉林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206684
【文章來源】:河北學刊. 2019,3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春秋之前:方所祭祀中的五帝
二、秦至兩晉:人、神變化中的五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五帝史研究綜述[J]. 付希亮.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7(05)
[2]鄭玄“六天”說與禘禮的類型及其天道論依據(jù)[J]. 陳赟.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2)
[3]《詩·大田》等篇所見“四方祭祀”考辯[J]. 許恰.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3(06)
[4]上古中國的四方神崇拜和方位巫術[J]. 楊華.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1(01)
[5]甲骨文中的四方[J]. 趙曉明,宋蕓,喬永剛,宋秀英. 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6]儒家“六天”說辨析[J]. 陳中浙,劉釗. 孔子研究. 2002(03)
[7]從甲骨文圭字看殷代儀禮中的五行觀念起源[J]. 沈建華. 文物. 1993(05)
[8]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 胡厚宣. 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 1956(01)
博士論文
[1]《周禮》中所見天神祭祀考論[D]. 劉濤.吉林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206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06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