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婺源地名景觀演變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1-04-04 23:49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的自然或人文實體的專有名稱,一種特殊的“符號”。由于地名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以及可感知性,地名及其對應的地域景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本文以明清以來婺源縣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地名的時空演變與分布特征,研究地名與婺源自然景觀、社會景觀變遷的關系。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論證:首先,婺源地名的形成與婺源區(qū)域的自然地理及社會人文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系統(tǒng)闡述婺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其次通過對明清以來婺源地名總體的數(shù)量、分布、易名情況的總體分析,得出婺源村落發(fā)展不斷深化,村落更名受讀音諧化、字體簡化、參照物變化、宗族聚居勢力變化等影響;最后從地名與自然景觀、地名與水系景觀、地名與物產景觀、地名與宗祠景觀、地名與神廟景觀的演變,探究地名變遷背后折射的城鎮(zhèn)村落變遷。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相關概念解讀
一、地名
二、景觀
三、地名景觀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內研究
二、國外研究
三、現(xiàn)存研究不足
四、選題研究意義
第三節(jié) 研究背景、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和目標
二、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三、研究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二章 婺源地名景觀形成的地理環(huán)境基礎
第一節(jié) 盤踞徽饒,平分吳楚的區(qū)位條件
第二節(jié) 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山多田少的丘陵地貌
第三節(jié) 縱橫發(fā)達的河道運輸
第四節(jié) 山越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新安文化
第五節(jié) 以賈代耕的徽商文化
第六節(jié) 東南鄒魯,賈而好儒的儒家底蘊
第三章 婺源地名演變趨勢
第一節(jié) 地名數(shù)量及分布演變與村落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地名變更與村落文化
第四章 自然景觀演變與婺源地名
第一節(jié) 山地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二節(jié) 水系及水利設施類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三節(jié) 動、植物特產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五章 人文類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一節(jié) 婺源縣治宗族地名與景觀
第二節(jié) 地名與神廟景觀演變
第六章 婺源歷史GIS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第一節(jié) 空間和時間的數(shù)據(jù)處理
第二節(jié) 婺源地名景觀基礎數(shù)據(jù)庫結構
第三節(jié) 建立基礎數(shù)據(jù)庫
第四節(jié) 屬性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結語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后記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廣東政區(qū)地名文化景觀研究[J]. 王彬,黃秀蓮,司徒尚紀. 熱帶地理. 2011(05)
[2]基于GIS的寧夏中衛(wèi)縣地名文化景觀分析[J]. 李建華,米文寶,馮翠月,楊顯明. 人文地理. 2011(01)
[3]明清以來婺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變遷[J]. 卞利. 鄱陽湖學刊. 2009(03)
[4]歷史地名變遷的社會地理背景——以明清以來的皖南低山丘陵為中心[J]. 王振忠.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5]GIS支持的廣東地名景觀EOF模型分析[J]. 王彬,岳輝. 地理科學. 2007(02)
[6]基于GIS的廣東地名景觀分析[J]. 王彬,司徒尚紀. 地理研究. 2007(02)
[7]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J]. 江平. 尋根. 2005(03)
[8]四川移民地名與“湖廣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間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討[J]. 黃權生,楊光華.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3)
[9]從歷史地理看徽商的興衰[J]. 葛劍雄. 安徽史學. 2004(05)
[10]江西古村落的空間分析及旅游開發(fā)比較[J]. 方志遠,馮淑華. 江西社會科學. 2004(08)
博士論文
[1]明清徽州水利社會幾個問題的研究[D]. 孟凡勝.安徽大學 2013
[2]明清以來徽州民間信仰研究[D]. 陶明選.復旦大學 2007
[3]明清以來徽州茶業(yè)及相關問題研究[D]. 鄒怡.復旦大學 2006
[4]商人、商業(yè)與區(qū)域社會變遷[D]. 何建木.復旦大學 2006
[5]符號、景觀與空間結構[D]. 于風軍.陜西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基于GIS的成都市地名演變與城市發(fā)展更新研究[D]. 袁姝姣.成都理工大學 2013
[2]從地名變遷考述景德鎮(zhèn)城市空間演變[D]. 陳新.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2012
[3]基于GIS的廣西壯語地名空間分布和歷史變遷研究[D]. 王冠雄.首都師范大學 2009
[4]家譜GIS中古今地名的時空關系研究[D]. 胡穎.南京師范大學 2008
[5]成都地名探究[D]. 郭建強.四川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18727
【文章來源】: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相關概念解讀
一、地名
二、景觀
三、地名景觀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內研究
二、國外研究
三、現(xiàn)存研究不足
四、選題研究意義
第三節(jié) 研究背景、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和目標
二、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三、研究的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二章 婺源地名景觀形成的地理環(huán)境基礎
第一節(jié) 盤踞徽饒,平分吳楚的區(qū)位條件
第二節(jié) 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山多田少的丘陵地貌
第三節(jié) 縱橫發(fā)達的河道運輸
第四節(jié) 山越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新安文化
第五節(jié) 以賈代耕的徽商文化
第六節(jié) 東南鄒魯,賈而好儒的儒家底蘊
第三章 婺源地名演變趨勢
第一節(jié) 地名數(shù)量及分布演變與村落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地名變更與村落文化
第四章 自然景觀演變與婺源地名
第一節(jié) 山地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二節(jié) 水系及水利設施類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三節(jié) 動、植物特產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五章 人文類景觀與地名演變
第一節(jié) 婺源縣治宗族地名與景觀
第二節(jié) 地名與神廟景觀演變
第六章 婺源歷史GIS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第一節(jié) 空間和時間的數(shù)據(jù)處理
第二節(jié) 婺源地名景觀基礎數(shù)據(jù)庫結構
第三節(jié) 建立基礎數(shù)據(jù)庫
第四節(jié) 屬性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
結語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后記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廣東政區(qū)地名文化景觀研究[J]. 王彬,黃秀蓮,司徒尚紀. 熱帶地理. 2011(05)
[2]基于GIS的寧夏中衛(wèi)縣地名文化景觀分析[J]. 李建華,米文寶,馮翠月,楊顯明. 人文地理. 2011(01)
[3]明清以來婺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變遷[J]. 卞利. 鄱陽湖學刊. 2009(03)
[4]歷史地名變遷的社會地理背景——以明清以來的皖南低山丘陵為中心[J]. 王振忠.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3)
[5]GIS支持的廣東地名景觀EOF模型分析[J]. 王彬,岳輝. 地理科學. 2007(02)
[6]基于GIS的廣東地名景觀分析[J]. 王彬,司徒尚紀. 地理研究. 2007(02)
[7]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蘊[J]. 江平. 尋根. 2005(03)
[8]四川移民地名與“湖廣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間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討[J]. 黃權生,楊光華.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3)
[9]從歷史地理看徽商的興衰[J]. 葛劍雄. 安徽史學. 2004(05)
[10]江西古村落的空間分析及旅游開發(fā)比較[J]. 方志遠,馮淑華. 江西社會科學. 2004(08)
博士論文
[1]明清徽州水利社會幾個問題的研究[D]. 孟凡勝.安徽大學 2013
[2]明清以來徽州民間信仰研究[D]. 陶明選.復旦大學 2007
[3]明清以來徽州茶業(yè)及相關問題研究[D]. 鄒怡.復旦大學 2006
[4]商人、商業(yè)與區(qū)域社會變遷[D]. 何建木.復旦大學 2006
[5]符號、景觀與空間結構[D]. 于風軍.陜西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基于GIS的成都市地名演變與城市發(fā)展更新研究[D]. 袁姝姣.成都理工大學 2013
[2]從地名變遷考述景德鎮(zhèn)城市空間演變[D]. 陳新.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2012
[3]基于GIS的廣西壯語地名空間分布和歷史變遷研究[D]. 王冠雄.首都師范大學 2009
[4]家譜GIS中古今地名的時空關系研究[D]. 胡穎.南京師范大學 2008
[5]成都地名探究[D]. 郭建強.四川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18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1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