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典籍分類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tǒng)之演化

發(fā)布時間:2019-03-12 12:03
【摘要】:清末民初 ,中國典籍分類法突破“四部”分類框架后 ,逐漸形成了“新舊并行”局面 ,并隨著杜威十進法的引入 ,轉(zhuǎn)向西方近代圖書分類法。由于典籍分類與知識系統(tǒng)之分類密切相關(guān) ,故典籍分類之演變 ,不僅僅是改變典籍分類法之簡單問題 ,而且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向西方近代知識系統(tǒng)轉(zhuǎn)變之重大問題 ,是中國知識系統(tǒng)在晚清時期重建之重要體現(xiàn)。所以 ,以杜威十進分類法替代四部分類法之過程 ,既是將四部分類體系下之典籍拆散 ,歸并到十進分類體系的各種學科門類中之過程 ,也是將“四部”知識系統(tǒng)整合到西方近代知識系統(tǒng)中的過程。正是在典籍分類法之此消彼長的演進過程中 ,“四部之學”逐漸被分解、消融、整合到以學科為骨干的近代新知識系統(tǒng)之中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broke through the "four-part"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new and old parallel" situat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Dewey's decimal method, it turned to the western modern classification of books. Becaus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lassical book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the evolu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classical books is not only a simple problem to chang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lassical books, but also a major issu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 to western modern knowledge system. It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replacing the four-part classification with Dewey's decimal classification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breaking up the classical books under the four-part classification system,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merging it into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of the decim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the "four parts" knowledge system into the western modern knowledge system.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axonomy of classical books that the "four-part study" is gradually decomposed, melt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modern new knowledge system with subject as its backbon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0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早;凌云嵐;;東方西洋鏡 20世紀初期上海通俗小說中的西方形象[J];上海文化;2010年04期

2 謝灼華;;冷眼看書林——清末公共圖書館二三事[J];公共圖書館;2011年02期

3 趙山林;;顧頡剛與梆子[J];文化藝術(shù)研究;2010年01期

4 方良,王麗華;談古代圖書私人聚難散易[J];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3期

5 張瑞云;;淺論中國近代圖書館的起源[J];前沿;2007年05期

6 趙少峰;陳德正;;晚清西方古典史學的譯介與反響[J];前沿;2012年09期

7 宋綺;云南圖書館建筑文化的百年變遷[J];情報資料工作;2001年05期

8 王濤;“士先器識而后文藝”——略論圖書館學家、圖書館事業(yè)家劉國鈞先生的人文眷注[J];情報資料工作;2004年03期

9 卓尕措;;民國時期甘青寧地區(qū)圖書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略述[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劉冰冰;論湯壽潛的立憲思想及其社會實踐[J];齊魯學刊;2002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賈小葉;;從康有為“兩考”的不同反響看戊戌時期的學術(shù)與政治[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王子舟;;論圖書館學的相關(guān)學科[A];第四次圖書館學基礎(chǔ)理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章宏偉;;毛晉刻書活動考論[A];明史研究論叢(第七輯)[C];2007年

5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6 劉錦;;由先進回歸保守——晚清官宦子弟孫寶tD的經(jīng)歷(1894—1902)[A];近代中國(第二十輯)[C];2010年

7 宋學勤;;“梁啟超式的輸入”的真意義——兼論中西史學文化的接軌與融合[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8 左玉河;;西學東漸與晚清學風嬗變[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9 張昭軍;;新思潮沖擊下的晚清程朱理學[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zhuǎn)換[C];2007年

10 羅檢秋;;西潮沖擊下晚清漢學的調(diào)適與演進[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zhuǎn)換[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彭春凌;儒教轉(zhuǎn)型與文化新命[D];北京大學;2011年

5 馬洪菊;葉昌熾與清末民初金石學[D];蘭州大學;2011年

6 張衛(wèi)明;晚清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D];復旦大學;2011年

7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8 孫興義;清代《詩經(jīng)》闡釋的詩學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9 許峰;空間視野下的“現(xiàn)代”上海[D];上海大學;2012年

10 馬躍敏;近代戲曲改良運動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原;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拓展[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汪斌;宋恕的佛學思想[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亮;民國時期我國圖書館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與特征[D];西北大學;2011年

5 朱麗;書籍出版與文化傳播[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程再鳳;晚清紳士家庭的孩子們(1880-1910)[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熊曉曼;傳教士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曉陽;1912-1937安徽省立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孟凡美;民國時期圖書館宣傳推廣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10 劉芳;河南省縣級圖書館發(fā)展研究(1910-1948)[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祝注先;我看辭書學[J];辭書研究;1990年04期

2 彭兆榮;另一種社會知識系統(tǒng)──來自田野中的四個場景故事[J];民族藝術(shù);1999年01期

3 黃厚江;;從教學實踐的角度看語文課程知識系統(tǒng)的建立[J];語文建設(shè);2009年04期

4 H.V.Dam;J.Engberg;H.Gerzymisch-Arbogast;尹富林;;《知識系統(tǒng)與翻譯》簡介[J];當代語言學;2009年02期

5 AB克連諾夫;蘇大悔;張全新;;十,

本文編號:24387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4387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b63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