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中原文化、海岱文化的互動與漢民族的形成

發(fā)布時間:2018-12-16 03:18
【摘要】:中原文化植根于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qū),海岱文化植根于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qū)。兩地無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來經濟聯系緊密,文化交流互動頻繁。在中國古代,除華夏族之外,東夷族和苗蠻族都是構成漢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時期,東夷人和華夏人的交往十分頻繁。正如傅斯年所說:“這兩個體系,因對峙而生爭斗,因爭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進展。”華夏人和東夷人在長期交往、雜居共處中逐漸融合為一體。西周以迄戰(zhàn)國,中原地區(qū)和海岱地區(qū)的文化交流互動更為頻繁。這種文化交流與互動,逐漸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形成了統一的較為先進的文化,特別是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學說。漢代儒學在全國傳布,從而在構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進漢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Abstract]:The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roo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Haidai is rooted in the Haidai area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There are no mountains and river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close economic ties since ancient times,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s. In ancient China, the Dongyi and Miao barbarians were one of the important ethnic sourc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except the Huaxia nationality. In prehistoric and pre-Qin perio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ngyi people and Chinese people is very frequent. As Fosnien put it, "the two systems struggle by confrontation, mix by strife, and progress by mixing." Huaxia and Dongyi people in long-term contact, mixed coexistence gradually fusion into one.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Haidai areas are more frequent. This kind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gradually formed a unified and more advanced cultu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specially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the Han Dynasty, which played a key role in building common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Han nationality.
【作者單位】: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基金】: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大項目《中原文化通史》階段性成果,項目號:豫宣文[2005]36號
【分類號】:K20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殿魁;龍山文化陶寺類型初探[J];中原文物;1982年02期

2 牛志強;求新求深[J];當代文壇;1985年11期

3 王干;黃振鐘;;“淡”的魅力[J];讀書;1985年12期

4 田昌五;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探索[J];殷都學刊;1986年04期

5 吳野;魯迅和文學的“根”——論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J];社會科學研究;1986年04期

6 陳平原;;文化·尋根·語碼[J];讀書;1986年01期

7 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文化角度[J];讀書;1986年01期

8 曉華;汪政;;老年的城市與青年的城市——陳建功小說談片[J];讀書;1986年11期

9 蘇叔陽;;“北京人”雜談[J];前線;1986年09期

10 一評;;文化的揚棄與文化的建設——讀聶鑫森《腦髓卷》[J];小說評論;198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葉尚志;;長江文化演進規(guī)律初探[A];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初探[C];1997年

2 王大良;;從韓魏南遷看晉文化在中原的傳播[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3 李仁和;李麗君;;上黨地域文化的特點[A];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4 張崇根;;臺灣漢族傳統文化與儒家文化的關系[A];民族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五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5 陳述彭;布和敖斯爾;李勝強;;從太空看長城[A];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6 蘇金智;;臺港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7 游琪;;后記[A];葫蘆與象征——中國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8 周禎祥;;現代符號學理論和中國符號學研究的可能性[A];第一屆、第二屆東亞符號學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8年

9 R迠,

本文編號:238174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8174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a5b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