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韓、越三國科舉的影響
[Abstract]: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ast Asian world. In history, Japan once practiced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8-10 th century AD. The main subjects were Xiu, Ming Jing, Jin Shi, Ming Dharma and two subjects such as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so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history of Korea (Korea) is the longest and most complet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foreign territory of China, and it is the model of China's extra-territori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Korean history is no less than tha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Vietnam is the last of the three East Asian countries to abolis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histor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were subordinate to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a certain sense. East Asian countries imitated China's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cultural level.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分類號】:K20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吳光輝;科舉考試與日本[J];東南學術(shù);2005年04期
2 羅長山;;越南科舉三教考試問題初探[J];東南亞縱橫;1993年02期
3 劉乃亮;也談日本的科舉制度[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4 蕭瑞峰;;日本有沒有實行過科舉制度——讀日本漢詩獻疑[J];文史知識;1995年07期
5 劉海峰;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力;;被夸大的“歷史的同情”:蒲松齡的科舉考試觀念研究——以《聊齋志異》的文本分析為例[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秦梨麗;;試從中日兩國科舉制產(chǎn)生社會背景分析其命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3 孔杰;;論科舉制的西傳歷程[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龐書緯;;朝圣之旅——“內(nèi)部東方主義”視野下的沈從文湘西小說[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8年04期
5 劉一彬;;試論科舉文獻的獨特性與專門性[J];圖書與情報;2010年05期
6 覃紅霞;李智勇;;名譽博士學位制度的基本模式、爭論與反思[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常成;;明代科舉制與八股文評價述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胡曉峰;;科舉制度與傳統(tǒng)文化的建構(gòu)[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9 裴立志;;從薦舉制與科舉制看當代高考制度遇到的問題[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年09期
10 張亞群;科舉評價:標準、視野與影響[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段琪;;從《花甲憶記》看丁韙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畢大群;;中韓古代武舉比較淺論[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科;20世紀英美文官培訓發(fā)展與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余元啟;戴季陶的考銓思想及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會敏;朝鮮朝前半期漢詩風演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王海龍;我國高考招生錄取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5 陳振禎;中國科舉讖兆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喜濤;封貢關(guān)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葉曉川;清代科舉法律文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陳文;科舉在越南的移植與本土化[D];暨南大學;2006年
9 李立峰;我國高校招生考試中的區(qū)域公平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10 龐振超;1949~1998中國大學人文學科變革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珊珊;明代遼東的教育與科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惠;科舉制度的興衰及其對我國高考改革的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超;當前我國考試舞弊現(xiàn)象社會透視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官文娟;明代建陽書坊的科考用書[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麗敏;李氏朝鮮官制及其所受中國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樊藝紅;武舉制人才與當代武術(shù)專業(yè)人才選拔培養(yǎng)模式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周潔;唐代貢舉非人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于執(zhí)立;《儒林外史》與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婷;明清時期青州府進士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孫經(jīng)緯;明代軍籍進士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陳正和;宋成有;;越南佛教史略——從古至今[J];印支研究;1984年03期
2 竹田龍兒;陳奉林;;越南阮朝初期與清朝的文化往來——文物制度的移植[J];東南亞縱橫;1991年03期
3 劉海峰;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J];歷史研究;2000年06期
4 劉海峰;科舉制──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J];探索與爭鳴;1995年08期
5 吳光輝;日本科舉制的興亡[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喬中一;二戰(zhàn)期間中法越南海防之戰(zhàn)[J];僑園;2004年01期
2 尤建設(shè);;試論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與越南的朱印船貿(mào)易[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日本留學會話(24)[J];日語知識;2006年12期
4 劉曉峰;;扶桑故事漢辭章[J];讀書;2006年09期
5 成世偉;木嵐;;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紀初越南對外貿(mào)易的興衰[J];東南亞縱橫;1990年04期
6 溝口雄三;雋雪艷;賀潔;;日本中國學的課題(上)[J];文史知識;1996年11期
7 譚志詞;;越南會安“唐人街”與關(guān)公廟[J];八桂僑刊;2005年05期
8 竺天,,戈振;越南《越鑒通考總論》的編撰及其若干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9 楊雪英;越南戲劇見聞[J];劇本;1996年07期
10 賀圣達;越南古代漢語文學簡論[J];東南亞;199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心希;;嘉慶、道光年間越南銅錢流入的原因與清政府的查禁政策[A];福建省錢幣學會成立十五周年紀念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孫桂凱;徐偉章;;箱式消能池初探[A];第三屆全國水力學與水利信息學大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逸萍;;越南嘉興水電站電氣一次設(shè)計[A];南方十三省(區(qū)、市)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聯(lián)絡(luò)會暨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李文偉;白燕冰;周華;;越南天然橡膠、咖啡產(chǎn)業(yè)考察報告[A];中國熱帶作物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湘琴;;淺談日本人的“魚”文化[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7年
6 陳伯發(fā);;《越南歷史貨幣》編寫經(jīng)過[A];福建省錢幣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五次東南亞歷史貨幣暨海上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專輯[C];1994年
7 鄧文云;;淺論中越跨境民族關(guān)系[A];“東南亞民族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張振濵;;大時代里的一段小歷史——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八年間親身經(jīng)歷憶記[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彭劍青;;略論在華日本人反戰(zhàn)同盟第五支部及其作用[A];湖北抗戰(zhàn)——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5年
10 包忠才;蘇建華;;中越邊境少數(shù)民族教育比較研究與對策[A];“東南亞民族關(guān)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零;“得給鬼子上一課”[N];北京日報;2007年
2 吳思遠;日本蝦市持續(xù)走低[N];中國漁業(yè)報;2005年
3 ;經(jīng)濟壓力使日本人不愿多要孩子[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4 周淑君;日本的繁榮都是富人的[N];中國社會報;2007年
5 黃彬華;日本“持核論”抬頭[N];世界報;2006年
6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龐中英;日本的外交算盤[N];東方早報;2008年
7 徐建華;評《日本書畫裝潢研究》[N];中國文物報;2008年
8 ;日本友人 加藤克己[N];人民日報;2005年
9 王曉平;日本人的自畫像[N];中華讀書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 李嬋;日本科學捕鯨遭禁真相[N];北京科技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麗;南原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何仟年;越南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形成——莫前詩歌研究[D];揚州大學;2003年
3 梁俊明;越南降水量的氣候?qū)W特征分析及其與大氣環(huán)流和海溫場的關(guān)系研究[D];南京氣象學院;2004年
4 楊文坎;GIS支持下的越南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及其區(qū)劃的研究[D];南京氣象學院;2004年
5 黎德章;越南足球、羽毛球和武術(shù)套路青少年運動員選材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6 鄧昌友;宋朝與越南關(guān)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7 段光輝;越南傳統(tǒng)醫(yī)學歷史、現(xiàn)狀及中醫(yī)藥的比較研究[D];天津中醫(yī)學院;2004年
8 譚志詞;越南閩籍僑僧拙公和尚與十七、十八世紀中越佛教交流[D];暨南大學;2006年
9 范文山;越南農(nóng)村管理中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蔣國學;越南南河阮氏政權(quán)海外貿(mào)易研究(1600-1774)[D];廈門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永芬;越南外資投資研究(1988—2000)[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溫亞昌;論“革新開放”以來越南對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變化[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勝偉;試論宋朝與越南李朝的關(guān)系[D];鄭州大學;2000年
4 尤建設(shè);17世紀后期—19世紀中期越南的華僑華人[D];鄭州大學;2003年
5 黃俊;重慶摩托車行業(yè)在越南的市場策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3年
6 盧玨璇;越南紅河三角洲專業(yè)村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8年
7 楊海燕;越南旅游業(yè)基本現(xiàn)狀、快速發(fā)展的原因及前景預(yù)測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8 滕方瓊;外國直接投資對越南外貿(mào)競爭力的影響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9 宋曉東;5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與越南抗美救國戰(zhàn)爭[D];鄭州大學;2004年
10 阮德壽;越中旅游服務(wù)貿(mào)易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3812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8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