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勝框架下的四個帝德譜
[Abstract]:The ancient concept of "five element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 characterized by victory, and the Qi peopl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re the epitomists of this theor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theory of "five virtues" has been the main theoretical tool to justify the dynastic blasphemy. Using this theory, he constructed a spectrum of Emperor d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Yellow Emperor Tude to the end of the Huode Zhou Dynasty, which had not yet completed a round of five elements cycle. Qin Shihuang, who intended to prove that the reign of this dynasty was in accordance with heaven, accepted the theory that he regarded this dynasty as a virtue of water, and thus completed a round of five elements cycle. The rulers of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also accepted the theory of "five virtues", but the German system was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Zhang Cang, a master's scholar of the Han Dynasty, proposed by Gao Zu that the Han Dynasty was not orthodox, and Zhang Cang's version of the Emperor's score meant that the Qin Dynasty was not in orthodoxy. The reform of the German system, which had been brewing in the times of Emperor Wen, was realized on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of Emperor Wu. Wu Di version of the score of the Han Dynasty for the soil, restoring the orthodox status of the Qin Dynasty. It was not until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at it was replaced by the new form of dynastic spectrum.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
【分類號】:B992.1;K20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葛志毅;試論先秦五行世界圖式之系統(tǒng)化[J];大連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2 蔣重躍;五德終始說與歷史正統(tǒng)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趙瀟;論五德終始說在秦的作用和影響[J];齊魯學刊;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文華;;“五四”新文化運動“偏激”說駁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錢善剛;;道:假設抑或承諾——胡適《淮南子》研究初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張煥君;;論孔子禮學思想中的成人之道與君子養(yǎng)成[J];安徽史學;2012年01期
4 屈光峰;胡適的哲學史觀初探[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郭琳;;顧頡剛檔案史料思想探略[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王忠偉;付寶新;;子產(chǎn)的管理思想[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7 李秀琴;談用現(xiàn)代技術整理研究古文獻[J];北方論叢;2001年04期
8 王雪峰,高暢;論孔子教育思想的主體性精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4期
9 李巍;;《公孫龍子·指物論》之“指”——從系動詞的觀點看[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胡義成;;“周公仁政”概念的確立及其文化價值——兼論“關天區(qū)第一張文化名片是‘周公仁政’”[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劉繼安;;民國初年管學研究的三種范式與評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陳衛(wèi)平;;“金岳霖問題”與中國哲學史學科獨立性的探求[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余亞斐;;改革開放30年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發(fā)展歷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4 丁明利;;現(xiàn)代性視閾下的哲學史觀研究——從胡適、馮友蘭到馮契的考察和思考[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張晴;;20世紀初的中國邏輯史研究[A];2007年現(xiàn)代邏輯與邏輯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彭洪俊;韓杰;;帝王與五德:二十四史中所見受命帝符瑞略說[A];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9輯)[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雷;法家君主專制理論與秦朝的興衰[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姜虹;錢穆的清代學術史著作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銘;先秦儒道游觀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曉倩;論老子的無為思想與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洪霖;過云的家,,現(xiàn)在的家,未來的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尹志強;晉系玉石文獻詞匯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韓凌;法由道生—韓非的道法思想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傳濤;近現(xiàn)代中國仁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蔣重躍;說“禪”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知水;關于“黃帝之言”的兩個問題[J];管子學刊;2000年01期
3 劉家和;論歷史理性在古代中國的發(fā)生[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4 楊向奎;五行說的起源及其演變(中國哲學史綱中之一章)[J];文史哲;1955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竹馬;;王斌論點的反科學性[J];中國醫(yī)刊;1955年06期
2 楊權;王莽對“堯后火德”說的移植利用[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程放;《易》與中醫(yī)[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4 許樹安;;“陰陽五行”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J];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01期
5 田瑞文;;班固“周室觀”的形成及其表現(xiàn)[J];貴州文史叢刊;2009年03期
6 蘇安國;;先秦五行思想考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李戎;;陰陽、五行學說的縱向傳播與歷史演變[J];英才高職論壇;2006年02期
8 江靜波;;我對中醫(yī)“五行”說的看法[J];中醫(yī)雜志;1976年07期
9 林國雄;新儒學四象五行之混析與義利之辨——以機械業(yè)為例[J];船山學刊;1996年01期
10 朱志榮;田軍;;論《考工記》的美學思想[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可;;我國有組織犯罪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社會基礎[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雷忠勤;;堅持政治上思想上建設黨——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80周年[A];勝利旗幟 光輝歷程——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3 董仲舒;;五行相生[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痆C];2004年
4 劉四輩;;思想 政治 文明[A];湖北省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科研成果匯編(1999-2000)[C];2001年
5 汪勇;;領導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績造假現(xiàn)象的一點思考[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民族、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汪勇;;領導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績造假現(xiàn)象的一點思考[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民族、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趙英;;“五行相生相克”在飲食調護中的應用探討[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張昀京;;從歷史的角度淺論中國新時期科普創(chuàng)作[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四)[C];2008年
9 羅山;;“五行”本義新探[A];第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基礎理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湖南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y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林國雄;;《春秋繁露》中的五行思想[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孟慶云;五行與詩聯(lián)[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1年
3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 尹德慈;民眾并未產(chǎn)生政治冷漠心理[N];社會科學報;2005年
4 記者 肖一沙;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N];人民武警;2005年
5 史照棟 記者 郭曉宇;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師[N];法制日報;2005年
6 記者 張東波;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N];人民日報;2005年
7 任文曼 齊明宇 ;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N];人民公安報;2005年
8 記者 田之章;自覺踐行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要求 建設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師[N];人民武警;2005年
9 ;“以公決劃線”:法政治力量重組[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10 汪長緯;政治誠信是社會之本[N];聯(lián)合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恒國;論“一國兩制”條件下中央與特別行政區(qū)政治體制的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金海浩;五行相生間接補法古代應用規(guī)律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劉信一;中俄政治體制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體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5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黃水源;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文學概論[D];蘇州大學;2001年
7 程黨根;游牧政治試驗—德勒茲后現(xiàn)代政治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8 沈意;南朝文學集團與南朝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蔡典維;論知識經(jīng)濟時代政治發(fā)展走向與政府新作用[D];山東大學;2003年
10 羅朋;1930年代的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與政治[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路偉;論蔡元培的民主思想[D];河南大學;2007年
2 何春雷;《詩經(jīng)》政治怨刺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馬霞;關于東亞經(jīng)濟一體化與中日關系的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4 陳海;自由之路[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孫雨嘉;馬來西亞政治中的伊斯蘭因素探析[D];暨南大學;2004年
6 陳志偉;哲學與政治:柏拉圖《理想國》的一種新的解釋視閾[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周睿;論丁玲的悲劇[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吳峰敏;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文學批評理論透視[D];山東大學;2005年
9 劉培延;新左派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顧力;浙派興衰的背景分析[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324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32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