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全新世至西漢時期沁河下游環(huán)境變遷淺析
[Abstract]:Xubao site is an important site of Longshan period (5 000-4 000aBP) in northwest Henan and southern Shanxi. Th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Neolithic site geomorphology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Qinhe River,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Xubao section and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historical period shows that the people of Yangshao Culture period lived on the high loess platform in Qingfeng Mountains or alluvial plain. At the end of Yangshao culture (7 000-5 000aBP) or at the early stage of Longshan culture, the alluvial plain on both sides of the Qinhe River could be adapted to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human beings in Longshan period.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Xubao section was stable, and according to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tion, Xubao site was the geomorphologic location of a high floodplain at that time. At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site of Xubao once again experienced a great flood. The flood spread over the height of the ground in Xubao, and the site was abandoned again. From the Western Zhou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deposition rate is about 0.1 cm / a,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about 0.2 cm / a, and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Song Dynasty is about 0.1 cm / a; The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scale, frequent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sulted in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deposition rate of Xubao section could well reflect the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t that time.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博物館;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2013BAK08B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100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183)
【分類號】:K207;P5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誠,程鵬,盧春成,王文;長江三角洲及蘇北沿海地區(qū)7000年以來海岸線演變規(guī)律分析[J];地理科學;1996年03期
2 許炯心,孫季;黃河下游2300年以來沉積速率的變化[J];地理學報;2003年02期
3 張俊娜;夏正楷;;中原地區(qū)4ka BP前后異常洪水事件的沉積證據(jù)[J];地理學報;2011年05期
4 劉東生;第四紀科學發(fā)展展望[J];第四紀研究;2003年02期
5 吳文祥,劉東生;4000aB.P.前后東亞季風變遷與中原周圍地區(qū)新石器文化的衰落[J];第四紀研究;2004年03期
6 徐加強;師長興;張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1年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沉積特征分析[J];古地理學報;2008年04期
7 楊平林;;西漢黃河中上游流域人口地理初探[J];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04期
8 趙書華;董明軍;黃先玲;張芳珠;;沁河流域水文特性淺析[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diào);2008年12期
9 夏正楷,王贊紅,趙青春;我國中原地區(qū)3500 aBP前后的異常洪水事件及其氣候背景[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3年09期
10 鄔龍;付鵬;段利民;;沁河古洪水沉積特征[J];人民黃河;201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衛(wèi)東;裘士京;;論兩漢時期皖南銅與皖南經(jīng)濟[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2 王鑫義;;西漢末年淮河流域人口問題初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3 陳秀玲;張文開;吳福莉;楊勝利;;黃土高原風成堆積物中方解石與白云石的區(qū)分方法[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8年21期
4 陳秀玲;張文開;吳福莉;楊勝利;;黃土研究歷史回顧與進展[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8年23期
5 薛惠娟;侯一俊;強泰;張曉玲;;西藏吉隆盆地沉積物中黏土礦物組合及其古氣候意義[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24期
6 蘇海洋;;中國北方旱作農(nóng)業(yè)帶狀起源論[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24期
7 張啟波;閆曉麗;苗運法;方小敏;王亞東;張濤;昝金波;楊一搏;遲云平;;臨夏盆地黑林頂剖面11.6~5.0Ma碳酸鈣的變化機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9期
8 賈耀鋒;毛龍江;;地球化學指標在黃土環(huán)境演變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7期
9 張強,朱誠;南京江北地區(qū)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的沉積學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郭勝強;周利峰;王紅強;郝軍浩;上官鵬;張敏鋒;李軍懷;趙敏哲;李小平;;重金屬在城市工業(yè)區(qū)土壤—植物環(huán)境中分布特征及污染評價[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武彩霞;許領;戴福初;閔弘;譚國煥;鄺國麟;周躍峰;;黑方臺黃土泥流滑坡及發(fā)生機制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2 秦小光;寧波;殷志強;穆燕;;末次間冰期以來渭南黃土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碳庫的演變[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3 曹希強;皮明建;;東海浪崗山島嶼黃土的物質(zhì)來源初探[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上冊)[C];2009年
4 王曉勇;鹿化煜;李珍;鄧成龍;譚紅兵;宋友桂;;青藏高原東北部黃土堆積的巖石磁學性質(zhì)及其古氣候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5 呂厚遠;劉東生;郭正堂;;黃土高原地質(zhì)、歷史時期古植被研究狀況[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與災害)[C];2003年
6 秦小光;蔡炳貴;劉東生;;深海氧同位素第3階段時期東亞季風區(qū)大氣湍流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與災害)[C];2003年
7 秦小光;劉東生;蔡炳貴;呂厚遠;;中國北方典型時段環(huán)境格局與植被演替區(qū)帶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啟示[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與災害)[C];2003年
8 侯圣山;楊石嶺;孫繼敏;丁仲禮;;風成沉積物4~16μm石英氧同位素記錄及其物質(zhì)來源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與災害)[C];2003年
9 彭淑貞;郭正堂;;西峰晚第三紀紅土記錄的亮度學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與災害)[C];2003年
10 魏建晶;郭正堂;;900 ka以來黃土-古土壤序列記錄的風塵鐵含量變化及其古氣候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zhì)與災害)[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輸運對季節(jié)性因素及地形變化響應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劉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黃土記錄的早更新世晚期以來的古氣候變化[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胡邦琦;中國東部陸架海泥質(zhì)沉積區(qū)的物源識別及其環(huán)境記錄[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孫軍杰;黃土場地震陷與樁基負摩阻力現(xiàn)場試驗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張科;西部地區(qū)紋層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記錄的晚全新世環(huán)境變化[D];蘭州大學;2010年
6 劉立安;東營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亞段碎屑巖沉積特征與成因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7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超;中國北方沙漠—黃土系統(tǒng)的選頻釋光特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傳湖;全新世東亞地區(qū)氣候時空演變及古氣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超;秦漢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作物病蟲災害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韓雪;遼東半島黃土沉積與黃渤海陸架沙漠化的關系[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亞楠;遼南濱海黃土環(huán)境磁學特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美霞;遼東半島黃土地球化學特征研究及其環(huán)境意義[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胡廣元;渤海灣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環(huán)境[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魏俊峰;黃河下游顆粒物中磷的賦存形態(tài)及輸送通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王俊鵬;黃河三角洲沉積物團聚體影響因素及其穩(wěn)定性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黃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學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趙鐘媛;蘇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積記錄揭示的古環(huán)境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漢代古聚落變更與環(huán)境變遷[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強,姜彤,施雅風,蘇布達;6000aBP以來長江下游地區(qū)古洪水與氣候變化關系初步研究[J];冰川凍土;2003年04期
2 劉沛林;歷史上人類活動對長江流域水災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3 夏正楷,陳福友,岳升陽;北京大學校園內(nèi)埋藏古樹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4 殷春敏,邱維理,李容全;全新世華北平原古洪水[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5 要吉花,譚利華,魏全偉,蕭凌波;黃河下游環(huán)境變遷在巨野鉆孔沉積特征上的響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6 顧家裕,嚴欽尚,虞志英;蘇北中部濱海平原貝殼砂堤[J];沉積學報;1983年02期
7 張璞,陳建強,田明中,朱金芳,黃宗林,江春亮;福建省漳州市第四紀沉積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積環(huán)境[J];沉積學報;2005年02期
8 趙景波;周曉紅;孫貴貞;;咸陽渭河高漫灘沉積洪水變化研究[J];沉積學報;2007年04期
9 楊達源,謝悅波;古洪水平流沉積[J];沉積學報;1997年03期
10 楊偉兵;長江三峽水土流失的歷史考察與教訓[J];重慶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毋建莊 邢心田 韓長松 張麗芳;[N];中國文物報;2007年
2 王巍;[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孫素梅;關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積層理化性質(zhì)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文楊;周原地區(qū)全新世河流古洪水沉積與風成黃土的對比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良智;西金城遺址環(huán)境考古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效曾;核磁共振孔隙度和巖性有關[J];測井技術;1998年04期
2 劉曉東,鹿化煜,安芷生;利用黃土沉積速率與粒度的相關性建立黃土序列年齡的新方法[J];沉積學報;1999年01期
3 楊小平;克里雅河流域風成物質(zhì)的粒度分析與討論[J];第四紀研究;1999年04期
4 陳敬安,萬國江,黃榮貴;云南程海沉積物粒度研究[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1999年04期
5 蔡佑振,黃東仁;石英磨料在金屬洗滌中的應用研究[J];非金屬礦;2000年05期
6 張強,朱誠,姜逢清,于世永;南京江北地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環(huán)境演變研究[J];地理科學;2001年06期
7 張強,朱誠,房迎三;寧鎮(zhèn)地區(qū)中更新世環(huán)境演變的沉積學研究[J];沉積學報;2002年02期
8 王君波,朱立平;藏南沉錯沉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05期
9 劉阿成;杭州灣口北部的表層沉積物粒度分布和動力沉積作用研究[J];海洋通報;2002年01期
10 張衛(wèi)國,俞立中;長江口潮灘沉積物的磁學性質(zhì)及其與粒度的關系[J];中國科學D輯;200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葉貴鈞;張萊;李文平;沈智慧;段中會;華解明;;陜北榆神府礦區(qū)保水采煤與環(huán)境地質(zhì)[A];“九五”全國地質(zhì)科技重要成果論文集[C];2000年
2 陳萍;何報寅;杜耘;李世杰;;洪湖沉積物的人類活動記錄[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3 費宇紅;張兆吉;張鳳娥;陳京生;陳宗宇;王昭;;華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動態(tài)變化影響因素分析[A];中國水利學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集——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C];2005年
4 陳煒;王偉銘;;巢湖地區(qū)8700aB.P.以來的植被史與人類活動的影響[A];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梁收運;鐘秀梅;;人類活動與泥石流災害的關系[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6 蒲俊兵;;我國西南巖溶地區(qū)水環(huán)境問題[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張欣佳;;湖泊沉積記錄的六盤山南北兩側(cè)氣候與環(huán)境差異及其人類活動[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王愛軍;陳堅;;人類活動對泉州灣潮灘現(xiàn)代沉積過程的影響[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9 尚彥軍;王思敬;岳中琦;;全風化花崗巖孔隙及顆粒分布特征指標相關關系分析[A];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3年
10 李志文;李保生;溫小浩;邱世藩;牛東風;歐先交;;華南之粵東北丘陵區(qū)末次間冰期紅土的特征與氣候環(huán)境[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四川省宣漢縣水土保持局 孫曉華;從宣漢縣山地災害淺議山地災害的預防對策[N];中國水利報;2008年
2 特約記者 曾強紅;甘肅:五十余城市受滑坡泥石流威脅[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3 楊孝文;人類活動將地球帶入新地質(zhì)世[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8年
4 喬彥肖(作者系省遙感中心高級工程師);泥石流 塌陷 水土流失[N];河北日報;2000年
5 本報記者 李鵬;院士披露新洞人炮制內(nèi)幕[N];北京科技報;2007年
6 通訊員 何慶九;石城搗毀偷采稀土礦山[N];人民長江報;2008年
7 記者 陳惠玲;廣西近岸地質(zhì)環(huán)境研究啟動[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8 黃晶;海南人類活動史追溯至2萬年前[N];海南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黃穗誠邋通訊員 粵水婷;關閉400多非法礦點[N];廣東建設報;2008年
10 廖伯遜 梁柱生;戴天山,最早是犀牛的家園?[N];四川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俊麗;長江口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機質(zhì)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劉本華;西拉木倫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變遷因子分析及其恢復建設建議[D];吉林大學;2005年
3 萬世明;近2千萬年以來東亞季風演化的南海沉積礦物學記錄[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謝遠云;江漢平原江陵地區(qū)9 kaBP以來的氣候演化[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4年
5 鄧兵;中國東部海區(qū)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沉積物、有機碳埋藏通量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弓虎軍;中國黃河中游地區(qū)新近紀紅粘土的成因[D];西北大學;2007年
7 覃軍干;寧紹平原及鄰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的孢粉學研究及古環(huán)境意義[D];同濟大學;2006年
8 黃湘通;長江流域宇宙成因~(10)Be與地表侵蝕速率估算[D];同濟大學;2006年
9 隋玉柱;從彭陽剖面看黃土成壤模式及氣候變化[D];蘭州大學;2007年
10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環(huán)境演變及人類活動影響高分辨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福瑞;安徽杭埠河上游近50年來湖泊沉積記錄與環(huán)境變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集榮;廣州亞運村建設用地地質(zhì)災害危險性評估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3 董永宏;長江口—近岸陸架現(xiàn)代沉積物定年方法的研究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真;長江口海區(qū)近百年沉積物中的生物硅記錄及其對流域人類活動的響應[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燕;近現(xiàn)代以來黑河下游額濟納地區(qū)湖泊沉積的環(huán)境信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顧成軍;巢湖歷史沉積記錄與流域環(huán)境變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慧;末次間冰期以來渭河上游的氣候變化[D];蘭州大學;2006年
8 王磊;云南瑞麗江—大盈江中下游地區(qū)生態(tài)地質(zhì)環(huán)境綜合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8年
9 李衛(wèi);洛川地區(qū)末次間冰期氣候多指標對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傳杰;泉域地下水數(shù)值模擬及泉源保護對策研究[D];河海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232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2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