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古時蠶業(yè)的科技文化交流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exchan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n ancient Chinese sericulture and analyzes its causes.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K20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嚴國榮;權(quán)德輿詩歌"承中有變"的歷史功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論——以其與盛唐詩壇的關(guān)系為歸結(ji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薛亞軍;唐代省試詩題及其思想文化背景[J];北方論叢;2001年02期
5 趙旭;論北宋法律制度中“例”的發(fā)展[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6 吳霓;從古代私學的發(fā)展看中國文化重心南移現(xiàn)象[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7 李壯鷹;禪門機緣語與中唐的尚奇之風[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劉林魁;;《玉臺新詠》編者和編纂時間再探討[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馬自力;歷史與小說——小說觀念發(fā)展略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方鐵;南詔、吐蕃與唐朝三者間的關(guān)系[J];中國藏學;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2 劉向陽;;唐太宗選擇昭陵陵址時間及長孫皇后殯地小考[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季琴;三國支謙譯經(jīng)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2 乜小紅;唐五代畜牧經(jīng)濟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3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4 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胡曉華;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陳長文;明代進士登科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8 趙旭;法律制度與唐宋社會秩序[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錦;唐代幽默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小麗;宋代詠史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代君君;家蠶核rDNA的克隆及其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2 夏玉玲;中國野桑蠶線粒體基因組研究[D];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3 王麗麗;江蘇近代生絲出口貿(mào)易及對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影響(1895—1936)[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4 王仕舉;唐代知識人物的地理分布[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孫思旺;劉禹錫方藥研究的思想背景論略[D];湖南大學;2003年
6 李厚瓊;岑參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7 周睿;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斢[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鐘興龍;《唐六典》撰修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9 張玉娟;張九齡與初盛唐之交的詩文風尚[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林莉;唐代山水意識的歷史變遷[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陶紅;蠶絲文化傳承中教育功能分析[D];西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3158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1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