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崇拜與文化傳播——古代書院祭祀的社會空間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ies of academies focus on the functions of teaching and library collection, but lack of necessary care for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nd their social significance. College is not a simple teaching organization, it should be a social organization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Symbol worship and symbol consumption in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of the Academy show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cademy in spreading social culture. The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carrier embodied in the sacrifice of the Academy shows its unique position as a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分類號】:K2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肖永明,唐亞陽;書院祭祀的教育及社會教化功能[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后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4 趙曦;趙洋;;羌藏文化對話發(fā)展中的羌族釋比文化——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5 張舜清;;論儒家“生”之倫理的理論淵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6 董龍昌;;蘇格拉底“美在效用說”新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7 蔡庸禮;;寫作文化精神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8 王曉崗;;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是第一原理嗎——對文學理論教學的一個想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楊增和;論佛教對日本物語文學思維圖式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10 李恩來;符號的世界——人學理論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爾人學思想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勝祥;;中國農民土地所有權幻覺探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艾翔;;換個符號,美在人間天堂——淺析空間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視覺符號[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4 王麗;;技術中的符號[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5 韓云波;;論大陸新武俠的文化先進性[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王珂;;新詩要適度重視音樂形式高度重視排列形式——新詩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舉隅[A];21世紀中國現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彬;向茂甫;;教育學史在我國的演進和發(fā)展——學科制度建設的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蔡克榮;;清代書院的經費運作[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申仁洪;;論柏拉圖的課程理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申仁洪;;論中世紀基督教課程理念的演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褚連波;湘西文化與沈從文的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時尚消費中意見領袖的傳播影響力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釗;體育組織在危機公關中的媒體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祝孚;傳統(tǒng)魚紋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4 孫珊珊;明代遼東的教育與科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璐;論曾國藩的義理之學[D];湘潭大學;2010年
6 沈麗琴;論廣告對當代生活方式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7 袁佳穗;虛擬環(huán)境下的人際互動[D];湘潭大學;2010年
8 張蒲香;區(qū)域文化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9 王艷紅;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黃莉萍;中學語文語感教學探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靖;;儀式文化對群體心態(tài)的影響作用[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李育紅;楊永燕;;文化獨特的外現形式——儀式[J];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3 彭冠智;;湘西民俗文化事象考[J];船山學刊;2009年03期
4 莊曉東;文化的傳播與傳播的文化[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隋虹;;文化 語言 婚俗——談英俄漢婚俗的文化差異[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年02期
6 崔源;;大眾傳播對社會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1年03期
7 顧磊明;;以文化為導向引領大學英語教學轉型──針對大學新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思維[J];海外英語;2011年11期
8 李元俊;;18世紀前期中國漆器工藝跟外國漆器工藝的比較[J];大眾文藝;2011年19期
9 王德明;;清代全州蔣氏家族的文化與文學[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裴英玉;;關于大學日語詞匯教學的幾點思考[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1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裘君謨;;關于新一輪文化長廊創(chuàng)建工程的若干問題[A];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全國群眾論文評獎論文集[C];2003年
2 蕭君和;;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的構成[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張登浩;王登峰;;基層黨政干部的幸福感結構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楊寶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A];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全國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8年
5 李裕琢;李麗霞;;西方大學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呂光明;鄒長新;辛成會;楊峰;李力;段元柱;;把握五大支撐點 提升文化執(zhí)行力[A];煤炭經濟管理新論(第9輯)——第十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暨2009年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朱安;;營造知識共享文化 指導員工行為[A];煤炭經濟管理新論(第10輯)——第十一屆中國煤炭經濟管理論壇暨2010年中國煤炭學會經濟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程開先;;抓文化培訓 促企業(yè)發(fā)展[A];成長中的新型教師——山西省師范教育改革實踐與探索[C];2000年
9 吳勝濤;張建新;賴建維;王瑋;畢研玲;;事件歸因的跨文化一致性與差異性:中美韓媒體及被試對校園暴力事件的歸因比較[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朱瑞玲;張詩音;;人際關系中的情緒表現[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偉鋒 楊躍偉 實習記者 龍文泱;第二屆紅彩信、紅短信制作傳播活動啟動[N];湖南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本報特約記者 李志臣;手機文化穿綠裝[N];光明日報;2010年
3 記者 張興華;山東百萬學生創(chuàng)作傳播文明短信[N];中國教育報;2010年
4 建卿 榮祥;激揚綠色青春[N];德州日報;2010年
5 記者 李菲 通訊員 王爽;熱在校園 紅在社區(qū)[N];人民郵電;2010年
6 武聰;參與奧運創(chuàng)精彩[N];人民郵電;2007年
7 宜欣;中國移動奧運內部傳播活動如火如荼[N];人民郵電;2007年
8 記者 邵素宏 白鈺;“紅動新河南”短信傳播活動啟動[N];人民郵電;2009年
9 記者 王志;山東百萬青少年愛上“綠色”手機[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10 李嶺濤 游智宏;手機改變電視[N];中華新聞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文鋒;媒體的道德箴言[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春瓊;領域、背景與文化: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郭宇春;俄國猶太人研究(18世紀末—1917年)[D];吉林大學;2007年
4 郭懷若;石濤書畫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孫葆麗;奧林匹克運動人文價值的歷史流變[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6 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趙魯平;解讀上海外語教育:歷史與文化語境的嬗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蒲若茜;族裔經驗與文化想像[D];暨南大學;2005年
9 黃建寧;筆記小說俗諺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10 孫衍峰;越語人際稱謂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靜;新媒體傳播特征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王麗梅;南唐與前后蜀文化的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樂;北京猿人環(huán)境及其與文化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5年
4 楊梅;試論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吉林大學;2005年
5 秦向榮;中國11至20歲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陸艷偉;中國傳統(tǒng)民居外環(huán)境比較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7 楊智華;論環(huán)境景觀藝術中的象征性設計[D];湖南大學;2005年
8 彭妍玲;試論權力距離對中國國有企業(yè)管理者管理行為的影響[D];重慶大學;2005年
9 張立剛;馬克思的人權概念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劉再春;制度文明的基礎[D];湘潭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039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0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