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學的文化視角
[Abstract]:It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function and evolution law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o evaluate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influence in an all-round way by studying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ms a two-way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forms a wide variet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cultures in the long-term examination practice. As the product and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only has historical limitation, but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he fair competition mechanism created by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its outstanding selection aim are the essen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culture.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
【分類號】:K2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海峰;“科舉學”:求解科舉研究的最大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3期
2 葉舒憲;再論“文化”概念的破學科效應[J];南方文壇;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蓮玉;從《明悟禪師趕五戒》對《五戒禪師私紅蓮記》的改寫論馮夢龍的藝術成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2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張金銑;南漢史料史籍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張光輝;明代的首犯與從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吳曉萍;略論地緣政治與北宋外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7 沈晉賢;從巫祝用“土”到以“土”為藥論——兼論馬王堆醫(yī)書巫祝用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陶有浩;二程變法思想述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9 陳峰;都部署與北宋武將地位的變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裘士京,張翅;略論兩漢察舉制度與人才選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姚永輝;;朱熹、呂祖謙關于《詩經(jīng)》的四大論辯平議[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2 馮俊杰;;太行雩祭取水儀式及謝雨演劇民俗考[A];祭禮·儺俗與民間戲劇——'98亞洲民間戲劇民俗藝術觀摩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霍建瑜;;執(zhí)“竹竿子”者稱謂及服飾考[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4 林莎;;云岡石窟樂器圖像補正與辨識[A];2005年云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C];2005年
5 李育民;;清政府應對條約關系的羈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維公;漢代學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3 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5 程勇;漢代經(jīng)學視野中的儒家文論敘述[D];復旦大學;2003年
6 張小艷;敦煌書儀語言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7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姜國鈞;教育盛衰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10 李德元;明清中國國內(nèi)的海洋移民[D];廈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志雙;呂夷簡與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2 李春梅;臨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3 楊春蓉;唐代大理寺述論[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4 任志強;試論明清時期產(chǎn)權的共業(yè)形式[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秦慧穎;福建古代的動物神靈崇拜初探[D];廈門大學;2002年
6 馮淑華;《唐聲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7 肖鑫;唐宋時期的書畫買賣和市場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8 王守芝;司馬光的詩歌與其思想之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謝敏;元末明初南園五先生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曾紹東;法律與社會:晚清科舉考試法規(guī)評析[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海峰;論“科舉學”的廣博性——以福建科舉為例[J];東南學術;2001年02期
2 田建榮;科舉學:理論、體系與方法[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劉海峰;“科舉學”研究與教育考試改革[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余保中;宋代科舉制對社會分層和垂直流動的作用探析[J];社會學研究;1993年06期
5 劉海峰;“科舉學”的世紀回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6 鄭若玲;科舉學:考試歷史的現(xiàn)實觀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虹;中國科舉學研究的里程碑──劉海峰《科舉制與“科舉學”》評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2期
2 慕穎;陶繼明;;將科舉研究推向縱深——“科舉文化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探索與爭鳴;2007年03期
3 張亞群;;第五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0年02期
4 李弘祺;車如山;;中國科舉制度:歷史特征與現(xiàn)代功用[J];大學教育科學;2010年03期
5 ;"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召開[J];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6 張亞群;;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7 賀曉燕;;“第四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9年07期
8 馮用軍;郭銳華;張寶昆;;多學科視域下科舉文化控制社會分層功能淺議[J];教育與考試;2007年01期
9 李華;;采摭宏富 利惠學人——評大型文化遺產(chǎn)出版工程《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第一輯)[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高桂娟;;科舉制度的文化意義探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記者 李宏偉;客觀展示1300年科舉制度[N];光明日報;2003年
2 本刊記者 丁潔;千年科舉制 興衰從頭敘[N];中國藝術報;2003年
3 ;科舉展海外舉辦 溫哥華觀眾稱奇[N];人民日報;2003年
4 記者 黃曉華邋實習生 王彩虹;辨證地看待古代科舉制度[N];海南日報;2007年
,本文編號:21979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9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