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00年來青藏高原氣溫變化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本文選題:青藏高原 + 過去年 ; 參考:《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3期
【摘要】:選取24條明確指示氣溫的樹輪、冰芯和沉積物等高分辨率環(huán)境記錄,提取1981條氣溫記錄,采用單樣本訂正-多樣本平均集成法重建青藏高原過去2000年十年分辨率氣溫序列.該序列表明過去2000年溫暖時段主要發(fā)生在0-235AD、775-1275AD和1845-2000AD,冷時段在245-765AD、1045-1145AD和1385-1835AD.小冰期在青藏高原表現(xiàn)明顯,最冷時段為1635-1675AD;19世紀氣溫開始轉(zhuǎn)暖,并在20世紀后期突破過去2000年的極值.過去2000年氣溫變化對人類社會影響較為顯著,245-765AD是過去2000年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冷期,正值魏晉南北朝時期,季風衰弱,季風分界線南移,植被帶南移,導(dǎo)致逐水草而居、生活在原季風分界線的鮮卑禿發(fā)部和吐谷渾部等南遷,同時歷史時期氣溫變化區(qū)域戰(zhàn)爭、氣象災(zāi)害等息息相關(guān).
[Abstract]:Twenty-four high-resolution environmental records, such as tree rings, ice cores and sediments, were selected and 1981 air temperature records were extracted. The single-sample correction and multi-sample average integ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resolution temperature series of the past ten years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past 2000 years. This sequence indicates that the warm periods occurred mainly in 0-235AD 775-1275AD and 1845-2000AD in the past 2000, and the cold periods were 245-765AD1045-1145AD and 1385-1835AD. The small ice age is obviou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 coldest period is 1635-1675 ADT, the temperature began to warm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broke through the extreme value of the past 2000 year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temperature change in the past 2000 had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society. It was the longest cold period of the past 2000. During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monsoon weakened, the boundary of the monsoon moved southward, and the vegetation belt moved southward, leading to the displacement of water and grass. Xianbei baldness and Tuguhun, which live in the boundary of the original monsoon,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wars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作者單位】: 青海師范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青海省基礎(chǔ)地理信息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1550001)資助
【分類號】:K207;P423.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明慶,劉桂蓮;我國近40年氣溫變化地域類型的研究[J];氣象;1999年04期
2 胡學文;;氣溫變化1℃值多少錢?[J];地球;1993年06期
3 哈斯;內(nèi)蒙古地區(qū)分區(qū)氣溫變化的分析[J];內(nèi)蒙古氣象;2000年02期
4 雷媛,孫彭齡;浙江省近百年氣溫變化研究[J];氣象;2001年10期
5 陳晉陽;全球氣溫變化的千年回顧[J];世界科學;2001年02期
6 雷媛,孫彭齡;浙江近百年氣溫變化的初步研究[J];浙江氣象科技;2001年04期
7 李雪銘,葛慶龍,周連義,李雙建;近二十年全球氣溫變化的居民用電量響應(yīng)——以大連市為例[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3年05期
8 劉莉紅,鄭祖光;我國1月和7月氣溫變化的分析[J];熱帶氣象學報;2004年02期
9 婁德君,孫衛(wèi)國,李治民;近百年齊齊哈爾市的氣溫變化[J];氣象;2004年12期
10 婁德君,孫衛(wèi)國,李治民;齊齊哈爾市氣溫變化小波分析[J];氣象科技;200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明慶;劉桂蓮;;我國近40年氣溫變化地域類型的研究[A];首都師范大學五十周年校慶資源環(huán)境與旅游學院論文集[C];2004年
2 張國玲;;谷城近50年氣溫變化分析及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yīng)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3 錢維宏;;全球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原因和未來預(yù)測[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副熱帶季風與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4 譚俊齡;張振魯;石洪華;張?zhí)K平;;氣溫變化生態(tài)風險評估與調(diào)控對策[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及海平面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海洋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山東(暨青島市)海洋湖沼學會2007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譚俊齡;張振魯;石洪華;張?zhí)K平;;區(qū)域氣溫變化生態(tài)風險評估與調(diào)控對策[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應(yīng)急氣象服務(wù)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6 譚俊齡;張振魯;石洪華;張?zhí)K平;;區(qū)域氣溫變化生態(tài)風險評估與調(diào)控對策[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氣候資源應(yīng)用研究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7 司鵬;李慶祥;李偉;殷紅;;城市化對深圳氣溫變化的貢獻[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城市氣象,讓生活更美好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8 錢維宏;秦愛民;;半個世紀來的中國區(qū)域氣溫變化[A];中國現(xiàn)場統(tǒng)計研究會第12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哈斯;蘭斌;;近40年內(nèi)蒙古地區(qū)分區(qū)氣溫變化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氣候變化及其機理和模擬”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10 尹文有;肖子牛;鄭皎;王繼紅;;紅河流域氣溫變化的氣候特征分析[A];2008年滇黔桂三省區(qū)七州市氣象協(xié)作區(qū)交流會特刊[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俊暉;監(jiān)測氣溫變化擬定上貨波段[N];中國服飾報;2011年
2 保健時報記者 曾佑忠;秋季養(yǎng)生從肺開始[N];保健時報;2006年
3 記者 袁紅穎;哈市出現(xiàn)近十年來首次冬季持續(xù)低溫[N];哈爾濱日報;2011年
4 王利;飲食 運動 心情一樣都不能少[N];保健時報;2004年
5 錢偉;春季護膚防干防痘[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6 齊念慈;別把“秋凍”理解歪了[N];保健時報;2005年
7 通訊員 譚萍;寒潮來襲 醫(yī)院門診量劇增[N];大眾衛(wèi)生報;2008年
8 駐東京記者 劉洪亮;熱浪襲日本致109人喪生[N];文匯報;2010年
9 英國《衛(wèi)報》/劉雅芳 譯;氣候變暖每年蔓延1/4英里[N];北京科技報;2009年
10 特約記者 郭繼萍;全疆大部無風雨中秋宜賞月[N];阿克蘇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任余龍;百年來亞洲中緯度干旱區(qū)氣溫變化對全球兩次變暖不同響應(yīng)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青;浙江省近百年氣溫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趙慧霞;器測時期青藏高原氣溫變化的時空規(guī)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辛慧慧;離石氣溫變化及城市化影響初步分析[D];山西大學;2011年
4 裴興云;城市化及土地利用變化對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氣溫變化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5 于群;山東省冬夏季氣溫變化的氣候特征及其年際變化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6 陳靜林;城市化進程對珠三角地區(qū)氣溫變化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7 郭麗香;過去32年來洞庭湖流域氣溫變化的比較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8 方寶成;秦嶺同緯度自然保護區(qū)植被指數(shù)對氣溫變化的響應(yīng)及其差異性[D];西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0963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96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