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引禮入法的得與失
本文選題:中國法制 + 引禮入法�。� 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摘要】:中國古代的成文法起自軍法。其長處是公平、公開和確定不移,其短處是過于苛暴。優(yōu)缺點出自一源,即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需要。儒家引禮入法的目的在于矯秦之失,但由于設置雙重標準,最終必然會走上以禮代法和以禮壞法的道路,從而使中國古代始終處在有法律而無法治的人治階段。要建設法治社會,必須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世界各國的成功經(jīng)驗。過分夸大引禮入法的作用和意義,曲折表達了對法律等級性的肯定。人人都承認法治優(yōu)于人治,但人人都不愿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并對司法特權(quán)充滿依戀,是中國法治建設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Abstract]:The written law of ancient 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military law. Its strengths are fairness, openness and certainty, and its weakness is too hars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me from one source, that is, the need of the war environment. The purpose of the Confucian introduction into law is to correct the loss of Qin Dynasty, but due to the setting of double standards, it will inevitably follow the path of "the law of rite" and "bad law", thus making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always in the stage of rule by man without the rule of law. To build a society ruled by law, we must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with an open mind. Excessive exaggeration of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w, zigzag expression of the legal hierarchy of the affirmation. Everyone acknowledges that the rule of law is superior to the rule of man, but everyone is unwilling to accept the restriction of the law and is full of attachment to the judicial privilege, which is the biggest problem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2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曾憲義,馬小紅;中國傳統(tǒng)法的結(jié)構(gòu)與基本概念辨正——兼論古代禮與法的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2 王曉毅,丁金龍;從陶寺遺址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看堯舜禪讓[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2 劉力永;馬克思與海德格爾批判形而上學的根本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王碩民;《韓詩外傳》新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張光全;司馬遷、班固“實錄”精神異趣探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6 駱惠寧;農(nóng)村稅費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綜合性制度創(chuàng)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gòu)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zhuǎn)向[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周中明;姚鼐的婦女觀和他筆下的婦女形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劉鵬;當代工人階級先進性問題探討——論工人階級的新變化和馬克思工人階級先進性理論的生命力[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孫顯元;“以人為本”的社會結(jié)構(gòu)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蒲國良;;關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劉增惠;石鵬;;馬克思論人和自然的關系與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吳建剛;;淺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汪瓊枝;;傳統(tǒng)義利觀與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價值基點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邢榮;;現(xiàn)代性矛盾的現(xiàn)實根源——馬克思的資本視角[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許耀桐;;關于不斷提高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討[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7 劉大椿;;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人文關懷[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8 陳新;;炎帝與炎黃時代芻議[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于祖培;;先周歷史階段劃分及中期地望[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魏永征;;在“一國兩制”下對表達自由與公共權(quán)力的界定——一位中國大陸學者看《基本法》23條立法[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正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與人的素質(zhì)塑造[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董耀鵬;社會主義國有經(jīng)濟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4 崔祿春;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澤民與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6 張占斌;博彩業(yè)與政府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7 王廣彬;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史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8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張拴平;張申府哲學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關系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立慧;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歷史經(jīng)驗[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惠君;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高常營;渴望家園的回歸——世紀之交人文精神重建問題的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趙瀾波;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5 孫文營;論當前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趨勢、困境與出路[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張春玲;對我國經(jīng)濟體制與經(jīng)濟增長方式關系的歷史剖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7 李照修;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8 朱洪強;鄧小平對外開發(fā)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9 游紅武;后冷戰(zhàn)時代國際沖突探源[D];暨南大學;2000年
10 廖秋紅;媒介的社會倫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學;200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于敏,馬小紅;中國傳統(tǒng)法在法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幾個問題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池法;一個不合邏輯的解釋[J];思維與智慧;1982年04期
2 羅禹;混淆論域二例[J];思維與智慧;1983年05期
3 顧磊敏 ,王興泉 ,宗尚 ,黃紅英;邏輯病院[J];思維與智慧;1984年05期
4 ;向您推薦教學參考文章[J];思想政治課教學;1985年06期
5 ;向您推薦教學參考文章[J];思想政治課教學;1985年11期
6 ;蘇小明遭受人身攻擊[J];音樂世界;1985年01期
7 毛瑞寧;面向社會 不斷探索[J];電影;1986年02期
8 言西早;;地震,發(fā)生在法學殿堂[J];南風窗;1986年06期
9 ;新詞新義[J];漢語學習;1987年05期
10 王煥文;采訪切莫放過偶然的場合[J];新疆林業(yè);1987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明華;;簡析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建設的特點[A];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2 羅大華;;九十年代中國法制心理科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王清軍;;環(huán)境保護領域中的代表人訴訟制度淺析[A];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展·收獲——2001年環(huán)境資源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1年
4 肖海軍;;環(huán)境侵權(quán)之公共賠償救濟制度的構(gòu)建[A];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展·收獲——2001年環(huán)境資源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1年
5 張曉波;;環(huán)境責任實現(xiàn)理論問題探討[A];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展·收獲——2001年環(huán)境資源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1年
6 安宗林;楊敏;李燕;;股份制律師事務所的產(chǎn)權(quán)模式[A];中國律師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朱玲;;農(nóng)村土地分配中的性別平等問題[A];社會性別與發(fā)展在中國:回顧與展望[C];2002年
8 吳清旺;;中國律師“邊緣化”之思考[A];第2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C];2002年
9 馮學正;龍青春;;284份精神科病案首頁填寫分析[A];第13屆全國病案管理學術(shù)會論文匯編[C];2004年
10 王忠;;打造誠信工程 鋪建維權(quán)之路[A];誠信·維權(quán)論壇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傳星;“入世”與中國法律[N];北京日報;2000年
2 程春明;逼近法學真諦的嘗試[N];法制日報;2000年
3 記者 侯召迅;積極立法加強人權(quán)保障[N];法制日報;2000年
4 記者 蔡侗辰;學者專家紀念董必武逝世25周年[N];光明日報;2000年
5 木子;法學專家座談人大法學院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0年
6 顧元;中國法制的回顧與前瞻[N];光明日報;2000年
7 ;共商法制新聞工作新思路[N];工人日報;2000年
8 本報編輯部;法制現(xiàn)代化的世紀曙光[N];工人日報;2000年
9 孟葉;案例 譯叢 隨筆[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10 米健;何意志論中國法律文化[N];中華讀書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漢華;中國法制改革論綱:從西方現(xiàn)實主義法律運動談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徐祥民;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劉玉江;中國刑事訴訟法制現(xiàn)代化的國民基礎重構(gòu)[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4 賈育林;中國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現(xiàn)代價值[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5 宋明;人民調(diào)解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社會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張永華;民法的自然法學基礎[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7 謝阿桑;論當庭宣判[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8 張嘉軍;民事訴訟契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尹奎杰;權(quán)利正當性觀念批判[D];吉林大學;2006年
10 李卓;公益訴訟與社會公正[D];吉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立;沈家本與晚清修律[D];湖南大學;2001年
2 苗鳴宇;傳教士對中國近代法制之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侯長龍;伍廷芳法律思想初探[D];安徽大學;2001年
4 齊吉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quán)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5 文潔;近年中國法制題材電視劇的問題研究(1994—2002)[D];上海戲劇學院;2003年
6 姜素紅;論發(fā)展權(quán)與當代中國法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柳岳武;清末地方審判制度改革及實踐——以奉天為例[D];河南大學;2004年
8 季威;WTO與中國的行政法制改革[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9 隆奕;試論南京國民政府地方自治立法[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10 王繼堯;論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演變及特點[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271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2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