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
本文選題:研究視域 + 思想史 ; 參考:《歷史研究》2004年01期
【摘要】:在文化史與思想史研究領域里 ,是否可以將歷來習慣于“唐宋”對比的方法 ,轉向注重“宋明”連續(xù)的思路 ?這一研究視域變化的意義是 :把關注領域從僅僅圍繞和矚目于精英與經(jīng)典 ,轉為兼顧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 ;隨著研究重心的轉移 ,思想與文化的制度化、世俗化和常識化過程 ,將成為研究的重要歷史脈絡 ;研究思路從關注“創(chuàng)造性思想”的唐宋 ,到關注“妥協(xié)性思想”的宋明 ,會刺激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文獻資料范圍的更大拓展。這種視域或時段的改變 ,能引起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一些根本性改變。
[Abstract]: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ideological history, can we change the method which has always been used to the comparison of "Tang and Song"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ng Ming" continuous train of thou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nge the field of attention from merely focusing on the elite and the classics t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general knowledge, the world of thought and belief,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ought and culture as the focus of research shifts. The process of secularization and common sense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thread of research,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ch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reative thought", to Song Ming, who pays attention to "compromise thought". Will stimulate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the greater scope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literature. This change of horizon or period of time can cause som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cultural history.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K20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楊志剛;;《朱子家禮》:民間通用禮[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4年04期
2 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減法[J];讀書;2003年01期
3 張國剛;二十世紀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歷史研究;2001年02期
4 毛佩琦;;從《圣學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國理想[J];明史研究;1991年00期
5 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9年06期
6 鄧云鄉(xiāng);《圣諭廣訓》[J];中國文化;1997年Z1期
7 羅yN楠;模式及其變遷——史學史視野中的唐宋變革問題[J];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02期
8 曹國慶;明代鄉(xiāng)約推行的特點[J];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和平;;明初諱元說析辨[A];明史研究第1輯[C];199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裕明;《仁峰集》與明中葉徽州社會[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2 葉舟;危機時期的士紳與地方:以休寧金聲為例[J];安徽史學;2005年01期
3 陳希紅;陳立柱;;管仲故里潁上縣說綜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興盛的政治因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裘士京;試論中國文化的特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6 石恪;;魏晉南北朝時期黔中文化的發(fā)展狀況[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楊建猛;;隋唐五代宋元時期的黔中文化[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趙丹丹;;熙寧變法時期詩歌的主要風格特征[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黃強;花燈與《金瓶梅》[J];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10 范震威;孔子刪《詩》諸說的辨證與闡釋[J];北方論叢;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李秀蓮;;亞溝摩崖石刻族屬考釋[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張國剛;;“唐宋變革”與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以中古士族為中心的考察[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吳飛;;試論媒介與政治權力的共生關系[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楊文輝;;一部不應被忽略的佤族研究著作——讀《滇西邊區(qū)考察記》[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史金波;;西夏學概說[A];西夏學(第一輯)[C];2006年
7 萬明;;明代詔令文書研究——以洪武朝為中心的初步考察[A];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輯[C];2010年
8 解揚;;期成實務的困難——呂坤《實政錄》在地方上的施行問題[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9 李曉敏;;從《太平廣記》看隋唐民眾的佛教信仰心態(tài)[A];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術論文集(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五卷)[C];2006年
10 陳俱;;閩南英烈黃道周[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林建華;論朱熹教育思想體系的生成與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鄖在廷;西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谷喬;唐代高僧塔銘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產(chǎn)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丁揚;明代都察院制度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亮;明代役的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高潔;明代婦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學;2010年
6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7 熊猛;淺論明朝戶部的職能及其運行的法律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包青山;士人精神與文化重構[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張惠玲;張雨及其《全陜邊政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許作海;魏煥《皇明九邊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萬曙;;《百家公案》《龍圖公案》合論[J];安徽大學學報;1993年02期
2 景北記;;包·拯·與·陳·州[J];安徽史學;1985年04期
3 齊濤;;包拯年譜[J];安徽史學;1985年06期
4 許大齡;學習翦老從戲曲小說中搜集和分析史料的治學方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3期
5 劉俊文;唐律與禮的關系試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5期
6 劉俊文;唐律與禮的密切關系例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5期
7 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8 徐忠明;神話思維與中國古代法律起源若干問題釋證[J];比較法研究;1994年02期
9 徐忠明;“刑治主義”與中國古代法律觀念[J];比較法研究;1999年Z1期
10 張薇薇;法袍與法文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天石;;試論唐宋時期奴婢的雇傭化趨勢[A];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C];199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興祥教授[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6期
2 曾世華,陳婕;文藝復興在體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貢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年S1期
3 方修琦,牟神州;中國古代人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思想透視[J];人文地理;2005年04期
4 歐陽衛(wèi)民;論賈誼的消費思想[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5 周憲;通向文化批判之路——美國思想史家理查德·沃林[J];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02期
6 豳人;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的新探索——讀陳瑛主編《中國倫理思想史》[J];道德與文明;2004年05期
7 程霖;20世紀的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研究——以學術著作為主的考察[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4年04期
8 郭若平;“魯迅風波”:當代中國思想史的一個側面[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年03期
9 李偉山;;論郭店楚簡《老子》是摘抄本[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10 葛兆光;;思想史家眼中之藝術史——讀2000年以來出版的若干藝術史著作和譯著有感[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軍;;中國現(xiàn)代科學思想史上的《科學》雜志[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2 張家誠;;氣象學與哲學的萬年情結[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3 張家驤;;加強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濟思想史的研究[A];集雨窖文叢——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C];2000年
4 陳耀庭;;道教教義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過程的四次變化——各家對東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和金元時期的道教教義變化論說的綜述[A];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霍俊明;;1949~1976:當代新詩思想史視閾中的邵燕祥[A];邵燕祥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董運庭;;關于“真孔子”與“假孔子”——兼論思想史書寫與經(jīng)典解讀的若干問題[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兆柯;;哲學會座談中國邏輯思想史研究問題[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8 葛榮晉;;第二十章 討論“實學”的通訊[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9 任平;;論馬克思主義研究視域的統(tǒng)—性——對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出場路徑的反思[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10 蔡志棟;;試論非宗教運動的思想史意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美)包弼德著 劉寧譯;《唐宋思想的轉型》[N];中華讀書報;2001年
2 溫儒敏;思想史能否取替文學史[N];中華讀書報;2001年
3 ■:梁樞 □:葛兆光;思想史的視野[N];光明日報;2002年
4 薛剛 清華大學歷史系;思想“真實”,或者思想“世界”?[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5 鄭任釗;朱鴻林:明代思想史的空間與進路[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6 泰山學院教師 張鵬;《自然的經(jīng)濟體系——生態(tài)思想史》[N];中國綠色時報;2010年
7 戴建國 上海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方興未艾的《天圣令》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葉雋;尋找位置:常態(tài)的獲得與構建[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武漢大學博士后 張寶明;從文學史到思想史[N];社會科學報;2004年
10 葛兆光;系譜,還是歷史[N];文匯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啟發(fā);禮義新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韓鳳山;唐宋官學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黃云鶴;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美華;唐宋禮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劉忠;思想史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春杰;但丁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9 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域中的唐宋艷情詞[D];蘇州大學;2004年
10 韋東超;明代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源媛;唐宋雅樂的對比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周奇;邊緣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3 周國平;宋代幕府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4 金麗麗;唐宋同居共財?shù)拇蠹彝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鄧紅梅;唐宋筆記中的隱語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花琦;董仲舒治道思想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7 仝建平;唐宋宣徽使考述[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欣;《人物志》與漢魏思想轉型[D];青島大學;2007年
9 劉志剛;作為人性科學的歷史學[D];黑龍江大學;2009年
10 鄭進;焦循《孟子正義》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10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1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