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關于內(nèi)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

發(fā)布時間:2018-06-09 00:23

  本文選題:唐宋變革論 + 內(nèi)藤湖南; 參考:《學術(shù)月刊》2006年10期


【摘要】:內(nèi)藤湖南在20世紀前期提出了“唐宋變革論”。他的原意是強調(diào)宋代為中國“近世之始”,這是內(nèi)藤湖南歷史觀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近百年內(nèi),不同時期的不同學者,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而這又和國際漢學及近代中日學術(shù)思想的論爭有密切關系,是從世界的角度重新探討中國歷史的產(chǎn)物。所以,應該把它放到世界漢學流變中去認識。這一問題的討論,對于中國歷史研究的展開,也具有相當?shù)淖饔煤鸵饬x。
[Abstract]:In the early 20 ~ (th) century, Neito Hunan put forward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change Theory". His original intention was to emphasize the Song Dynasty as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modern times, which is a component of Neito's view of history.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different scholars in different period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i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international Sinology and modern Chinese and Japanese academic thought, and is the product of reexploring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angle of the world. Therefore, we should put it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of Sinology to understand. The 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
【作者單位】: 金澤大學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分類號】:K20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國剛;;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征[J];江漢論壇;2006年03期

2 張其凡;關于“唐宋變革期”學說的介紹與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3 李華瑞;20世紀中日“唐宋變革”觀研究述評[J];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4期

4 胡逢祥;;二十世紀初日本近代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J];學術(shù)月刊;1984年09期

5 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9年06期

6 羅yN楠;模式及其變遷——史學史視野中的唐宋變革問題[J];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鵬宇;;淺論完顏亮改革對契丹人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2 肖建新;南宋紹熙內(nèi)禪鉤沉[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孫冬虎;北宋詩人眼中的遼境地理與社會生活[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4 趙振;君臣關系與北宋前期政治——以寇準為個案[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5 楊昆;宋真宗與北宋興衰[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6 喻學忠;;晚宋士風主流論析[J];北方論叢;2007年01期

7 胡坤;;宋代薦舉與士風[J];北方論叢;2010年06期

8 楊松冀;《蘇舜欽集編年校注》正誤三則[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汪洪生;;五代后西蜀詞衰亡原因探析[J];滄桑;2007年06期

10 郝明;孟凡云;;宋樞密院實際地位之弱化考[J];長江論壇;2009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愛華;亂世與古小說[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4 殷慧;朱熹禮學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5 張楠;作為社會結(jié)構(gòu)表征的中國傳統(tǒng)聚落形態(tài)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王一勝;金衢地區(qū)經(jīng)濟史研究:960—1949[D];浙江大學;2004年

7 李強;慶歷士風與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9 周揚波;宋代士紳結(jié)社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D];復旦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其凡;關于“唐宋變革期”學說的介紹與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胡如雷;唐宋時期中W 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J];史學月刊;1960年07期

3 張國剛;漢唐“家法”觀念的演變[J];史學月刊;2005年05期

4 葭森健介,馬彪;唐宋變革論于日本成立的背景[J];史學月刊;2005年05期

5 俞旦初;二十世紀初年中國的新史學思潮初考[J];史學史研究;1982年03期

6 黃正建;唐代“士大夫”的特色及其變化——以兩《唐書》用詞為中心[J];中國史研究;2005年03期

7 陳君靜;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中國地方史研究[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3年02期

8 宮澤知之;唐宋社會變革論[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9年06期

9 漆俠;唐宋之際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chǎn)生的影響[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0年01期

10 李伯重;“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nóng)業(yè)革命”——對傳統(tǒng)經(jīng)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J];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杰;;“晚期帝制中國”考——美國中國學史研究中的“關鍵詞”探討[J];學術(shù)界;2011年08期

2 李衛(wèi)華;;“后現(xiàn)代主義”:概念的辨析與清理[J];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3 董冰峰;;時間的形狀[J];當代藝術(shù)與投資;2011年08期

4 王玲;;厚積薄發(fā),創(chuàng)學科理論新篇章——評趙德馨著《經(jīng)濟史學概論文稿》[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1年03期

5 劉剛圣;;對八十年代文學思潮命名問題的考察[J];雞西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6 辛文;;日本漢詩訓讀研究的價值與方法論前瞻[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黃代珩;;臺灣社會轉(zhuǎn)型的歷史分析架構(gòu)[J];改革與開放;2011年1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天庥;;晉魏趙韓的歷史分期與疆域變遷[A];三晉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2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3 張艷榮;;美國高等醫(yī)學教育發(fā)展歷史分期[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11屆3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徐伯安;;中國古代園林序說[A];建筑史論文集(第13輯)[C];2000年

5 李慶;;嘉業(yè)堂藏書的流布及其與日本的關系[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6 何天明;;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連續(xù)性與階段性——對本區(qū)域文化歷史分期的思考[A];中國·內(nèi)蒙古第三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姚遠;;中國科技期刊源流與歷史分期[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8 董杰;郭世榮;;草原科技文明的歷史分期與基本特征[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9 王慧峰;李賽美;;試論六經(jīng)氣化學說發(fā)展的歷史分期[A];仲景醫(yī)學求真(續(xù)二)——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六屆仲景學說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石島紀之;;欣慰與敬意——《重慶通史》書評[A];《重慶通史》首發(fā)座談會評論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日本金澤大學教授 李慶;日本漢學的近代沉浮[N];社會科學報;2003年

2 周振鶴;《日本漢學史》簡評[N];文匯報;2003年

3 王岳川;日本漢學研究的新高度[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鄧偉志;我看共和國60年的歷史分期[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袁詠紅;近代中日學術(shù)交流中的批評交鋒[N];光明日報;2010年

6 毛丹青;一位日本漢學家與我的交往[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內(nèi)蒙古社科院 何天明;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連續(xù)性與階段性[N];光明日報;2007年

8 鄧偉志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上海大學教授;辯證看“前30年”與“后30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郎毅懷;我國工業(yè)化歷史分期及當前政策選擇[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7年

10 張西平;《從漢學到中國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鐘智翔;論緬語語音的歷史分期與歷史發(fā)展[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2 喬志強;中國近代繪畫社團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王逸帥;美國預算民主的制度變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4 楊鵬;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雨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審美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5年

6 妥建清;頹廢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近代起源(1573-1644)[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超;民族主義與中國歷史書寫[D];復旦大學;2005年

8 郝明工;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潮生成論[D];四川大學;2005年

9 周常林;羅振玉與清末民初歷史文獻學[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戈海軍;技術(shù)科學歷史分期的多維度實證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2 張俊梅;試論建國以來我國對西方音樂史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內(nèi)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陳琳琳;日本“京都學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間和學術(shù)交流空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王熒;教師教育研究主題變遷研究(1979-2008)[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鄭文兵;技術(shù)科學發(fā)展的統(tǒng)計計量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7 鄭利權(quán);民國繪畫期刊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8 郭海萍;幕末明治游清日人漢詩中的晚清中國形象[D];山西大學;2012年

9 陳冠X;杰里·本特利對全球史探索的理論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汪海元;20世紀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分期及其藝術(shù)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979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979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924a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