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注疏合刻考
本文選題:儀禮 切入點:儀禮注疏 出處:《文史》2014年01期
【摘要】:諸經(jīng)注疏合刻興起于南宋前期,《爾雅》《孝經(jīng)》注疏本刊于元代,《儀禮》較為特殊,注疏合刻遲至明代始由陳鳳梧完成。明正德年間陳鳳梧編!秲x禮》經(jīng)注本十七卷,經(jīng)注、釋文文本來源于朱子《儀禮經(jīng)傳通解》,參酌機復(fù)《儀禮圖》、敖繼公《儀禮集說》校訂文字。嘉靖初陳鳳梧以自己編校的《儀禮》經(jīng)注本為基礎(chǔ),附入賈公彥疏文,編成《儀禮注疏》十七卷,刻于山東,是《儀禮》經(jīng)注疏的首次合刻。陳鳳梧注疏本是閩本、北監(jiān)本、毛本《儀禮注疏》的共同祖本,對明清經(jīng)書版本、?、經(jīng)學(xué)史諸方面產(chǎn)生很大影響。長澤規(guī)矩也先生提出正德合刻《儀禮》注疏的假說,本文將對此加以考辨,并論證汪文盛本覆刻自陳鳳梧本。
[Abstract]:The notes on the Sutra and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rose 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was published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Yi Li was more special. It was completed by Chen Fengwu as late as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Chen Fengwu edited and revised "Yili" in 17 volumes. The text of interpretation is derived from Zhu Z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Yili Classic, referring to "Yi Li Chou", and ao Jigong's "Yi Li Collection Theory". Chen Fengwu of Jiajing Chou, on the basis of the annotated version of "Yili" by himself, is attached to Jia Gongyan's script. The Seventeen volumes of "Yi Li Note Shu", carved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the first joint engraving of the "Yi Li" annotated Shu. Chen Fengwu's annotated book is a common ancestor of the Fujian, Northern Supervision and Mao Ben "Yili Notes Shu", and collates the vers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criptures, collating and collating the versions of the Classical Book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ngze Reiyue has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Yi Li" is annotated and sparse.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and argue that Wang Wen-sheng 's text is engraved from Chen Fengwu.
【作者單位】: 京都大學(xué)大學(xué)院;
【基金】:國家留學(xué)基金 日本公益財團法人電通育英會的資助
【分類號】:K892.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鍔;《儀禮》白文經(jīng)版本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1998年01期
2 彭林;;貫串生死的人生禮儀——《儀禮》[J];文史知識;2002年06期
3 王鍔;漢代的《儀禮》研究[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05期
4 王鍔;《儀禮》中之“側(cè)”字解[J];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00年03期
5 馬增強;《儀禮》研究及其意義[J];長安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2年04期
6 楊天宇;鄭玄!秲x禮》兼采今古文的三原則——合理的原則、符合規(guī)范的原則和存古字的原則[J];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3年05期
7 楊天宇;鄭玄校《儀禮》兼采今古文的二原則——字義貼切的原則和習(xí)用易曉的原則[J];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06期
8 汪梅枝;;近二十年來《儀禮》研究綜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08期
9 劉海霞;;現(xiàn)代研究《儀禮》的意義——兼談現(xiàn)代禮儀制度下的《儀禮》[J];洛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01期
10 買靳;;試論《儀禮》中的家臣[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科學(xué)教育版);2011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范常喜;;《儀禮》鄭注“古文”研究疏失舉隅[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2 許子濱;;從《左傳》看《儀禮》的成書及其反映的時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xué)文化[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詹子慶;《儀禮》:古代貴族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N];光明日報;2001年
2 媒體人,,專欄作家 阿子;先秦婚宴初級入門讀本[N];東方早報;2011年
3 項陽;接通文明傳統(tǒng) 探索新時期禮樂體系[N];中國文化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馬增強;《儀禮》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竹青;由《儀禮》與《禮記》的比較論先秦喪禮制度之變[D];四川師范大學(xué);2015年
2 李志娜;《儀禮》鄭注考[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8年
3 王楠;《儀禮》中記文與經(jīng)文的關(guān)系簡析[D];鄭州大學(xué);2013年
4 舒倩;《儀禮》動詞語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4年
5 趙衛(wèi)東;禮制禮儀禮俗的互動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D];山西大學(xué);2011年
6 張紅;《儀禮》祭祀詞語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xué);2010年
7 李宗霖;《儀禮》中的禮儀用字與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特點[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2008年
8 樊華杰;《儀禮》鄉(xiāng)飲酒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3年
9 王薇;《儀禮》名物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5年
10 孟美菊;武威漢簡《儀禮》異文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xué);2003年
本文編號:1653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5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