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中國歷史論文 >

清代云南地震災害及其應對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3 04:04

  本文關鍵詞:清代云南地震災害及其應對研究 出處:《云南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云南 清政府 地震 救災


【摘要】: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位于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的東側,地質(zhì)構造復雜,地殼運動劇烈,地震頻發(fā);谇宕俜轿墨I和云南地方史料對地震災害詳細記載,本文對清代云南地震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與研究。 本文從以下四章詳細闡述了清代云南地震情況及其社會應對措施。第一章主要通過對《清代云南省志》和地方志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經(jīng)過分析后采用圖、表等形式展示清代云南的總體地震概況以及其各年份、各地區(qū)的地震分布狀況。第二章依據(jù)奏摺、清代官方檔案以及云南地方史料,了解地震對云南社會造成的人口傷亡、建筑物毀壞、地表結構受損,以及對災黎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等一系列概況。第三章分析了影響清代云南省地震后及時救濟的因素,如歷史因素、交通條件、民族因素等。且重點了解了在震災發(fā)生后中央和地方的救濟流程和救濟常例,及其主體與個體在災后發(fā)生后參與救災的一些重要舉措等。最后一章試探性地總結了云南地震救災的主體思想面、災賑制度和政府救災力度的發(fā)展趨勢。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4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云樵;;為四川地震災害而作[J];遼河;2008年07期

2 陳非子;;救別人,先要救自己[J];中老年保健;2008年07期

3 ;關注地震災害 提高防震能力 市地震局與《躬耕》雜志社聯(lián)合舉辦防震減災有獎征文活動[J];躬耕;2010年05期

4 龍仁青;;孩子,你睡著了嗎——寫給被地震災害奪去生命的孩子[J];詩刊;2010年09期

5 呂俊旭;;閩臺大學生地震災害認知調(diào)查及比較研究[J];青春歲月;2013年13期

6 ;中共中央、國務院致四川道孚縣遭受地震災害的干部群眾和駐軍指戰(zhàn)員的慰問電[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1年02期

7 ;中共中央、國務院致新疆烏恰縣遭受地震災害的群眾干部和駐軍指戰(zhàn)員的慰問電[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5年24期

8 青白;;我國歷史上的地震災害[J];民防苑;2007年05期

9 ;如何是好——為在地震災害中罹難的同胞傷懷有感[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08年06期

10 鄭民德;吳志遠;;明代的地震災害與國家應對舉措[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傳華;;試論地震災害及其減災對策[A];中國減災與新世紀發(fā)展戰(zhàn)略——首屆“中國21世紀安全減災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會發(fā)展與地震災害[A];山西省地震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災害經(jīng)濟學研究的思考[A];中國地震學會第11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災害能力低是制約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5 龍海云;吳采紅;姚奕婷;;幼兒地震災害自救常識科普調(diào)研[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6 延軍平;白晶;蘇坤慧;;對稱性與地震災害趨勢[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孫建剛;李新樂;;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地震災害與災害管理[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10科普理論國際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楊智嫻;;減輕21世紀的地震災害[A];中國地震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C];1999年

9 成小平;楊建思;;地震災害應急評估系統(tǒng)的構架[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張長義;林俊強;;地震災害及潛在危險地區(qū)環(huán)境識覺與調(diào)適行為之分析研究——以南投埔里為例[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郭元樂邋趙亞平;甘肅加強應對地震災害安全防范工作[N];中國建設報;2008年

2 茍保平;省委省政府通報我省地震災害情況[N];甘肅日報;2008年

3 特約記者 任郭英 李軍;陜西煤化積極應對地震災害[N];中國化工報;2008年

4 心文;對我國四川遭受地震災害表示慰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5 崔永紅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歷史上的青海高原地震災害及啟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王淑賢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非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更須提高應急規(guī)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熊燕;我省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全面提升[N];云南日報;2013年

8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的十項重大措施[N];云南日報;2008年

9 張桂林;重慶:地震災害,未影響飲用水源地水質(zhì)[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10 ;云南:增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N];云南科技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天祺;能源供應系統(tǒng)地震災害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7年

2 寧寶坤;地震災害時空分布與緊急救援響應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0年

3 董惠娟;地震災害與心理傷害的相關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周柏賈;分布式虛擬仿真地震應急演練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5 楊挺;城市局部地震災害危害性指數(shù)(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王毛毛;龍門山南段活動斷層相關褶皺與四川盆地地震災害風險分析[D];南京大學;2013年

7 吳新燕;城市地震災害風險分析與應急準備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黃靜;基于網(wǎng)絡技術的虛擬地震會商系統(tǒng)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肖東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災害壓埋人員情景分析與評估理論[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10 黃靜;基于網(wǎng)格技術的虛擬地震會商系統(tǒng)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若嘉;寧洱民眾認知與響應地震災害的特點與規(guī)律[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9年

2 李曉麗;地震災害符號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8年

3 張文佳;藏區(qū)民眾地震災害認知與響應的特點[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3年

4 顏鋒;城市地震災害模擬可視化信息系統(tǒng)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5 周進軍;地震災害綜合應急能力評估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9年

6 吳瓊;家庭層次地震災害脆弱性研究的問卷調(diào)查方法及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8年

7 王健;地震災害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8 郭姍姍;地震災害應急能力綜合評價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9 仵煥杰;藏區(qū)小學生對地震災害的認知與響應[D];青海師范大學;2013年

10 侯遠超;地震災害搜救系統(tǒng)的搜索行動能力評價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223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3223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bd4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