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禮探源——多維視角的綜合考察
本文關鍵詞:古禮探源——多維視角的綜合考察
【摘要】:"禮"淵源于"俗",而又高遠于"俗"。"俗"具有全民性、民主性,而"禮"則帶有階級性、等級性。本文所說的"禮",指的是"禮典",即比較系統(tǒng)、比較成熟的"禮制"。禮樂制度的形成,是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一項標志,并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禮樂文化"。在古文獻中,有所謂"伏犧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的記載。來源于民族學的材料與證據表明,此說"淵源有自",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但是,"伏犧制禮"之說目前尚難證實。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記載表明,在堯、舜所處的"五帝"時期就應當已經形成了"禮樂"制度。來源于考古學的證據顯示,早在陶寺類型龍山文化時期,古中國就已經出現(xiàn)了"禮",就應當已經形成了"禮樂"制度。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關鍵詞】: 禮 禮制 起源 多維視野 綜合考察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2&ZD133)
【分類號】:K892.9
【正文快照】: 引言:何謂禮“名”之稱,關系至大,故不可不辨!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荀子說,“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荀子·正名》)。在正式考察“禮”之起源前,擬對“禮”予以“正名”。李亞農認為,“‘禮’既不是法律,也不是道德”,“‘禮’就是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金景芳;談禮[J];歷史研究;1996年06期
2 高江濤;;陶寺遺址與二里頭遺址聚落形態(tài)之比較研究[J];三代考古;2011年00期
3 李衡眉;禮義起源于有虞氏說[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4 黎耕;孫小淳;;陶寺ⅡM22漆桿與圭表測影[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0年04期
5 何駑;;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級大墓ⅡM22出土漆桿“圭尺”功能試探[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遼寧師大歷史文化學院 田廣林;[N];光明日報;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舜清;;論儒家“生”之倫理的理論淵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3期
2 葉旦捷;《聊齋志異》美學思想新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3 趙炎才;中國近代經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芻議[J];安徽史學;2003年02期
4 闞紅艷;;論新儒學對農村新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高旭;;論莊子生命哲學的“忘世”思想[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韓德民;李澤厚與20世紀后半期中國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7 范立舟;“宋學”風貌的全新展示——評《中國學術史·宋元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張勇;論《莊子》“環(huán)中”的美學意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張立波;;郭象“足性逍遙”的倫理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余亞斐;;論智慧的歷史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6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王秀萍;明清茶美學思想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9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雷;法家君主專制理論與秦朝的興衰[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蔣曉艷;紅山文化與中華禮制文明[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野;先秦休閑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姬鵬超;儒家政治倫理思想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影響與啟示[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朱浩磊;查慎行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武家璧;陳美東;劉次沅;;陶寺觀象臺遺址的天文功能與年代[J];中國科學(G輯: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08年09期
2 ;江蘇儀征石碑村漢代木i枘筟J];考古;1966年01期
3 張家泰;;登封觀星臺和元初天文觀測的成就[J];考古;1976年02期
4 江曉原;陳曉中;伊世同;孫小淳;李東生;王玉民;席澤宗;殷瑋璋;劉次沅;陳美東;徐鳳仙;李勇;周曉陸;任式楠;趙瑞民;武家璧;張培瑜;王巍;;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天文觀測遺跡功能討論[J];考古;2006年11期
5 龐小霞;高江濤;;試論中國早期宮城的形成及初步發(fā)展[J];考古與文物;2009年05期
6 劉次沅;;陶寺觀象臺遺址的天文學分析[J];天文學報;2009年01期
7 王克林;陶寺文化與唐堯、虞舜──論華夏文明的起源(上)[J];文物世界;2001年01期
8 黎耕;孫小淳;;漢唐之際的表影測量與渾蓋轉變[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9年01期
9 徐鳳先;;“陶寺史前天文臺的考古天文學研究”項目組春分觀測紀行[J];中國科技史雜志;2009年02期
10 薄樹人;;再談《周髀算經》中的蓋天說——紀念錢寶琮先生逝世十五周年[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何駑 嚴志斌;[N];中國文物報;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范建華,徐冶;雪域拾珍——滇藏文化帶綜合考察札記[J];中國民族;1997年03期
2 林微容;文化、社會與經濟的綜合考察——評讀汪毅夫、楊彥杰的二部著作[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02期
3 黃金鑄;六朝嶺南農業(yè)開發(fā)的綜合考察[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4 向安強;;技術與社會:環(huán)珠江口先秦手工業(yè)史的綜合考察[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宋政厚;踏訪與世隔絕的沙漠聚落[J];絲綢之路;2002年10期
6 王子今;;說“紙鬼”:民俗史和意識史的綜合考察[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謝奇籌,王小康;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綜合考察川東北井鹽遺址[J];鹽業(yè)史研究;1988年01期
8 徐淑彬,何傳坤;山東半島舊石器晚期材料綜合考察[J];江漢考古;1994年03期
9 ;第一次進行西藏綜合考察[J];知識就是力量;2009年06期
10 王子今;;嶺南移民與漢文化的擴張——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綜合考察[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甌江河口綜合考察活動》考察報告[A];2004年浙江省科協(xié)重點學術研討項目(4)——甌江河口綜合考察論文集[C];2004年
2 孫鴻烈;鄭度;;青藏高原的綜合考察與科學研究[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3 陳雙新;;“祀、年、歲、載"——上古記年詞語的綜合考察[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記者 建軍 通訊員 馬生錄;長江源綜合考察前站組充當“先遣隊”[N];青海日報;2010年
2 萬嬌 本報記者 張偉;第三次康巴民族考古綜合考察獲重大成果[N];中國文物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秦志勇 通訊員 陳思豪;公眾評說“好班子”評選[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本文編號:11186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11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