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政治思想新視角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17 08:13
本文關鍵詞:董仲舒政治思想新視角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獨尊儒術 天人感應 德主刑輔 保民養(yǎng)民
【摘要】: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儒學家、哲學家和今文經(jīng)學大師,兼收陰陽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是中國儒學發(fā)展史和中國思想史上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和“大一統(tǒng)”政治思想為君主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理論基礎;“天人合一”理論又神化了君權,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得到強化;他的“三綱五!闭蝹惱砭S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德治主義思想又確立了中國古代趨善求治政治文化的基本模式。所以董仲舒的哲學與政治思想是與專制王權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逐漸成為中國專制社會的基本指導思想。這在當時及以后的朝代里,都發(fā)揮了相當大的影響力。雖然董仲舒的思想在古代影響力很大,可是他的政治理論又多被后人的科學觀念批評為“專制”、“荒唐”或“為強化君主專制與集權提供理論依據(jù)”。然而,這樣的批評實際上是從現(xiàn)代人的立場和視野出發(fā),忽略了古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本文試圖回到董仲舒所處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該時代的社會政治需求,先從社會變遷與政治理論需求角度出發(fā),漢初曾發(fā)揮重大作用的黃老思想因權利集中控制不足而明顯不適應漢武帝時期的社會需要,而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更有利于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穩(wěn)固,并初步實現(xiàn)了治國指導思想的轉變。再通過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體系,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統(tǒng)”、“天人合一”的尊君、抑君思想和“三綱五常”的政治倫理思想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到董仲舒天人哲學的重點在“人”,而不在“天”,而且保持了儒家積極有為的人文精神,正因為這樣,他才能實地提出許多惠民便民的政治措施,使大一統(tǒng)的皇帝在意志上、行為上有所畏忌,以便接受儒家的政治思想,達到儒家民本思想對天道觀念的代替。所以,董仲舒的這套以陰陽學為方法,以儒學為宗旨的天人哲學體系,最可貴的是能在儒家與陰陽家思想合流的激變中,把握儒家的真精神。 董仲舒的政治主張并非完美無瑕,當時空條件改變時,他的理論也難免有弊端。可是他的大部分論證,都是直接或間接為了完成“保民養(yǎng)民”的理想而提出的。所以,在回到歷史背景的基底下,都很容易得到合理的詮說和令人同情的理解,更容易看清楚先秦儒家“以民為本”、“保民養(yǎng)民”的理想不斷地在他的學說中得到繼承與發(fā)展,這也正體現(xiàn)了董仲舒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獨尊儒術 天人感應 德主刑輔 保民養(yǎng)民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092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3
- (一) 選題意義9-10
- (二) 研究現(xiàn)狀10-11
- (三) 研究方法11-13
- 一、 漢武帝時的社會變遷與理論需求的轉向13-18
- (一) 西漢初年政治的“表”與“里”13-15
- (二)漢武帝時期的社會變遷與新的理論需求15-18
- 二、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方法18-23
- (一) 天人哲學的基礎18-20
- (二) 天人哲學的方法20-23
- 三、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23-29
- (一) 政治“大一統(tǒng)”與文化“大一統(tǒng)”23-25
- (二) “天人合一”的尊君、抑君思想25-26
- (三) “三綱五常”的政治倫理思想26-27
- (四) 德主刑輔的德化主義27-29
- 四、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再認識29-35
- (一) 民本思想對天道觀念的替代29-30
- (二) 災異之說的變異30-32
- (三) 董仲舒春秋之學的特殊功能32-35
- 結論35-37
- 參考文獻37-38
- 致謝38-3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賴美琴;董仲舒政治哲學闡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2 黃新憲;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思想探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學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黃孔融;王國聘;;論董仲舒的生態(tài)哲學思想[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王傳林;;略論董仲舒政治倫理之制衡理念及機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8期
6 吳光;;論董仲舒的政治改革思想——兼論其天道觀的德治本質[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02期
本文編號:5526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55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