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的“黃禍”論辨析
【作者單位】: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思政部;
【分類號】:D091;K25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周紅安,張彩云;羅素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及其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呂潔宇;;“五四”改革春天里的曇花一現(xiàn)——論講學社對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方旭紅;蔣濤涌;;國際關(guān)系視野下的“黃禍論”[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羅;;孫中山先生怎樣對待“黃禍”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徐戩;;高貴的競賽——施特勞斯與“主義”的彼岸[J];開放時代;2009年09期
6 王霞;;論新英格蘭超驗主義與道家思想的相似之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04期
7 羅;;;“黃禍論”與日中兩國的民族主義[J];學術(shù)月刊;2008年05期
8 劉檢;;羅素的中國文化觀[J];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3期
9 楊鵬;;中國近代史上的“黃禍”論辨析[J];中國報業(yè);2012年18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2 孔祥宇;《現(xiàn)代評論》與中國政治[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喻春梅;長沙《大公報》(1915-1927)與湖南社會思潮[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陳叢蘭;十八世紀西方中國國民性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5 俞曉霞;精神契合與文化對話[D];復旦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麗萍;1920年名人學術(shù)講演會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2 孫創(chuàng)錦;澳大利亞與印尼獨立(1945-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杜欣;試析一戰(zhàn)前后澳大利亞的對日政策[D];蘇州科技學院;2010年
4 田小波;五四時期研究系社會改造思想述論[D];湖南大學;2009年
5 曹穎新;羅素的實證精神與中國實用至上的接受模式[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樓進;清末民初西方的中國形象[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7 楊鵬;近代中國人種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于海斌;20世紀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9 董婷婷;國際科學文化名人訪滬及其影響(1919~1937)[D];東華大學;2009年
10 李志峰;論中學語文課程中古代山水散文的現(xiàn)代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51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55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