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新媒介優(yōu)化政治生態(tài)的意義
[Abstract]:Weibo's new media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 Weibo has the interactivity of communication, the openness and equality of self-media and participation, which has brought revolutionary change to the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the political ecology. On the one hand, Weibo'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n reveal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reflect the valu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improve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highlight the value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作者單位】: 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南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基金】:南華大學人文社科基地資助項目:公共危機管理
【分類號】:D0;G2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雨飛;;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參與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05期
2 佟玉華;;社會結構變遷中執(zhí)政黨的政治權威與公民政治參與[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05期
3 聶運麟;政治參與與政治穩(wěn)定[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金曉春;金永成;;微博的“廣播”效應探析[J];新聞界;2011年02期
5 陳潭;劉建義;;網絡時代的“扒糞運動”——網絡反腐的政治社會學分析[J];理論探討;2013年04期
6 許耀桐;面向21世紀的中國政治學:對政治現(xiàn)代化的關注[J];政治學研究;1998年04期
7 鄭萍;金春義;;網絡政治參與對公共政策制定影響作用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0年01期
8 郭道暉;;社會權力與公民社會[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李蕉;;博客:收復公共失地——兼論公共領域的實現(xiàn)[J];學術界;2007年03期
10 張體魄;關于政治穩(wěn)定研究的梳理與解讀[J];探索與爭鳴;2004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昌麒;李永成;;科學發(fā)展觀與政府角色定位的經濟法思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2 包亞軍;蘇共喪失合法性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余京華;;論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蘇全有;;論清末輿論放大現(xiàn)象的成因[J];安徽史學;2012年01期
5 巫肇勝;;聽證制度:一個妥協(xié)視角的公正命題[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6 王兆良;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概念[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嚴一云;劉曉光;;當代中國網絡公共領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李海濤;陳泉;姚兆余;;農村居民就醫(yī)過程中的信任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南通市的調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9 肖晴;楊超;;蘇北新農村公共空間現(xiàn)狀評價研究——以江蘇銅山縣大彭鎮(zhèn)程莊村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08期
10 閆東;試論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方式的創(chuàng)新取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原平方;;社會網絡化(SNS)與中國公民社會想象[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高洪貴;;農民工參與公共決策探析——以協(xié)商民主理論為視角[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區(qū)基層民意機制的探索性創(chuàng)新——對鹽田區(qū)民意暢達模式的研究[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七輯2011)[C];2012年
4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區(qū)基層民意機制的探索性創(chuàng)新——對鹽田區(qū)民意暢達模式的研究[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5 張玉;唐良鳳;;論規(guī)制性公共政策執(zhí)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國“環(huán)境規(guī)制政策執(zhí)行”的歷史演進為分析文本[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6 王耀東;;技術向工程轉化中媒體的社會責任[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何軍;;有效性:共產黨執(zhí)政體系的治理績效基礎[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8 虞崇勝;;WTO與新世紀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之路[A];入世與政府先行[C];2002年
9 虞崇勝;王洪樹;;論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機制中的作用[A];政府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C];2006年
10 陶慶;;旋轉的“認同環(huán)”:“福街商會”的象征與儀式[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夏桂平;基于現(xiàn)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煥菊;我國農村養(yǎng)老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顧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汪德榮;北部灣港口產業(yè)集群發(fā)展中的政府治理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蹤莉;村民自治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隗兵;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姚志剛;論我國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魯曉薇;;微博時代的信任危機——從微眾直播與圍觀說起[J];今傳媒;2011年02期
2 劉祖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J];黨政論壇;2007年05期
3 顏純鈞;博客和個人媒體時代[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李志宏;王海燕;白雪;;基于網絡媒介的突發(fā)性公共危機信息傳播仿真和管理對策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0年01期
5 趙妮婭,葉靜;建立健全預警和應急機制: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關鍵[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韓志明;;從“獨白”走向“對話”——網絡時代行政話語模式的轉向[J];東南學術;2012年05期
7 汪波;趙丹;;中國虛擬公共空間的內在邏輯:五重效應[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8 杜治洲;任建明;;我國網絡反腐特點與趨勢的實證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9 韓恒;;網絡公共輿論的生成與影響機制——兼論網絡反腐的內在機理[J];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10 邱建新;;為“網絡公眾輿論”正名——關于“網上群體性事件”概念適當性的思考[J];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偉;;單子化運動與政治穩(wěn)定[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淮鵬;;影響政治穩(wěn)定的因素及對策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阮鵬穎;;淺談亨廷頓政治穩(wěn)定理論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J];中外企業(yè)家;2011年04期
4 邢曉紅;;亨廷頓政治穩(wěn)定理論及其對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呂明杰;試論現(xiàn)代化進程中政治參與和政治穩(wěn)定的協(xié)調發(fā)展[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1999年03期
6 婁策群,許芳;政務信息化對民主政治的影響[J];情報資料工作;2005年05期
7 徐娟;王毅;;論電子政府在公民政治參與中的作用[J];企業(yè)導報;2009年04期
8 曹曉靜;;國外政治參與理論述評[J];才智;2008年21期
9 藺俊萍;;社會資本與政治穩(wěn)定[J];黨政論壇;2010年11期
10 趙海月;論教育含量對政治參與的制約[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亞強;張雅麗;;論運用政務網絡實現(xiàn)公共政策的公民參與[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寶麗娜;;張君勱憲政思想及其實踐評析——以20世紀30—40年代為中心[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亞強;;用工具理性實現(xiàn)公共精神——以政務網絡環(huán)境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系統(tǒng)為例[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柴寶勇;;政黨“吞噬”民主還是民主“拋棄”政黨——一項關于西方政黨與民主博弈關系的考察論綱[A];政黨關系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竇春芳;苗體君;;經濟不發(fā)達國家推進民主進程的障礙是什么[A];學習“十六大精神”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薛恒;;直面審度“第三波”[A];江蘇省科社學會2000年會議論文[C];2000年
7 方祖猷;;十七世紀啟蒙時期民主政治的中國模式——讀《明夷待訪錄》有感[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李炳爍;;超越古典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協(xié)商性民主與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孫力;;當前民主建設的重要命題:兩種決策機制的機理和錯位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10 張秀雄;;審議民主與公民意識[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偉;芻議政治參與理論[N];學習時報;2005年
2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勇;論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N];湖北日報;2000年
3 上海交通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執(zhí)筆:胡偉;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N];文匯報;2000年
4 劉學軍;民主政治與公民意識[N];學習時報;2002年
5 孫新彭;怎樣理解 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N];人民日報;2005年
6 蘇婭;論當前我國農民的政治參與[N];云南政協(xié)報;2002年
7 燕繼榮;民主和諧需要社會資本[N];學習時報;2008年
8 記者楊曉平;高尚全解說社會主義[N];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
9 房寧;走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N];青島日報;2006年
10 趙麗江;積極推動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軍;尋求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平衡[D];浙江大學;2008年
2 嚴俊;民主的價值及其條件[D];復旦大學;2007年
3 何歷宇;政治知識化與現(xiàn)代政治的成長[D];復旦大學;2005年
4 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5 寧樂鋒;民主政治及其認同根基[D];南開大學;2009年
6 劉達禹;國家控制與社會自主[D];吉林大學;2011年
7 吳克學;現(xiàn)代社會主義觀探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8 葉興藝;現(xiàn)代中國第三勢力憲政設計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張賢明;論政治責任[D];吉林大學;1999年
10 徐露輝;政治整合論[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艷宏;對政治冷漠積極意義的探討[D];吉林大學;2009年
2 曹麗新;政治主體性的衰落與覺醒[D];黑龍江大學;2004年
3 王慧;公民社會與政治參與[D];湘潭大學;2010年
4 趙波;民主政治決策成本—收益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5 何薇;均衡:政治參與與政治控制機制關系的構建[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海調;公民意識的生成條件透視[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田睿;妥協(xié)是政治的靈魂[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8 任福軍;俄羅斯權威主義政治評析[D];山東大學;2008年
9 李秧;論政治妥協(xié)[D];吉林大學;2009年
10 聶鑫;民本與民主的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307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33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