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富強觀念的現(xiàn)代反思
[Abstract]:Rich and strong is a social theme of lasting significanc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Legalists are the first think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osperity and power. The Legalist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make the country strong and prosperous. In essence, the concept of wealth and strength of Legalists is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the supreme interests of monarchs i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ealth and strength of Legalists, and the forced means to drive the people into peasant warfare is the basic means to achiev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The concept of wealth and strength of Legalists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unif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e limi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ealth and strength of Legalists is the suprem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monarch and the depriv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4年度重點項目“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價值重構(gòu)研究”(14AZZ005)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D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孫曉春;汪軒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價值及其當下意義[J];政治學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義平;智者運動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2 楊德勇;論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3 沈躍春;馮友蘭對“大全”悖論的消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4 劉靜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從馮友蘭到張岱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5 郭淑新;神秘主義:一種哲學的“境界”和“方法”——論馮友蘭對神秘主義的詮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6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guān)系[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7 王成華;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芻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劉剛;;詮釋論視閾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余秉頤;;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哲學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10 張曉峰;;淺談人性論對先秦法律思想的影響[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如松;;3000年來的中國人類生態(tài)觀[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2 孫燁;;“天”與“神”——從宗教的根源比較中國與古希臘文明[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張靜互;;孟子“禮”概念的三重含義——作為“門”、“心”、“人倫”的“禮”與其教育內(nèi)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史曉宇;;淺議《論語》對黨員干部素養(yǎng)的啟示[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機械發(fā)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驅(qū),中國歷史上著書介紹西方力學的第一人[A];第三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馬作武;;孔子殺少正卯考論[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陳方劉;;論推動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中國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8 張琳;;無意識傳承與有意識改造——如何看待傳統(tǒng)文化對毛澤東及其哲學思想的影響[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上)[C];2006年
9 石玉亭;曹聞民;;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何曉明;;學術(shù)理路與史學生態(tài)[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勇;解構(gòu)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龍海;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華;《洪范》與先秦思想[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鑫;清代以來恩施市城鎮(zhèn)景觀演變解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彬;舞龍快樂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學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的實驗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谷李煒;包裝設計中書法應用之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7 周廣福;張載道德境界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超;當前我國考試舞弊現(xiàn)象社會透視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侯圣潔;自由飛翔的靈魂[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薛紅亮;和諧社會人的發(fā)展的主體性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小紅;;古代社會的“平等”和“權(quán)利”[J];法制資訊;2010年12期
2 楊宗科;;中國古代社會管理的基本經(jīng)驗[J];政法論叢;2013年04期
3 林放;對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一處譯文質(zhì)疑[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0年00期
4 何平;泰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演進與奴隸制問題[J];東南亞研究;1991年02期
5 何平;;馬來半島古代社會的演進與奴隸制問題[J];東南亞縱橫;1991年04期
6 鄔定伸;;從“大家族”到“家天下”——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家”、“國”、“天下”的內(nèi)在邏輯演進[J];法制與社會;2009年35期
7 許蘇民;;唯物史觀與中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研究——再論“專制”問題討論中的理論誤區(qū)[J];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8 張鳴;;父母官、公仆還是職業(yè)官僚?[J];法律與生活;2012年19期
9 姜燕,武建敏;古今法治類型比較研究[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3期
10 張新光;;論中國古代社會的“縣政”之理[J];寧夏黨校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郝振楠;;大連大學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事記[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2 邢鐵;;獨特的視角 獨到的見地——談毛澤東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認識[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3 邊平恕;;馬克思《古代社會史筆記》中的文藝問題[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龔武;龔圣理;;中國古代社會及其私有制的終結(jié)——謹以此文獻給中國共產(chǎn)黨九十周年華誕[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5 張金花;;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經(jīng)濟形態(tài)——夜市經(jīng)濟[A];第七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12年
6 方詩銘;劉修明;;奴隸制時代和中國古代社會——評《奴隸制時代》[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7 李先登;;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進入文明的契機[A];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8 郭沫若;;作者寄言[A];“我的郭沫若觀”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9 張野;趙東玉;;先秦“沉玉”風俗始末[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10 曹杰;;物權(quán)中心移轉(zhuǎn)的歷史考察——以個人主義為主線[A];當代法學論壇(2008年第4輯)[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記者 韓f;中國古代社會的轉(zhuǎn)型與多元文化交流[N];社會科學報;2005年
2 畢節(jié)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 陳宗玉;從彝語中的“旨”談古代社會現(xiàn)象[N];貴州民族報;2014年
3 記者 孫龍;我國古代社會變革的全新探討[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李傳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課題組 課題主持人 卜憲群;腐敗始于何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N];檢察日報;2014年
5 龔汝富;淺議中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N];光明日報;2001年
6 馬小紅;古代社會的“平等”和“權(quán)利”[N];法制日報;2010年
7 王來和;書法古今談[N];山西日報;2000年
8 金夏;《古俗新研》[N];甘肅日報;2002年
9 祝曉風;探索中國特色的古代社會[N];中華讀書報;2005年
10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潘晟;重構(gòu)中國古代知識、思想與信仰的世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蔣傳光;中國古代社會控制模式的歷史考察[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2 王美華;唐宋禮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秀芝;中國古代社會法理學存在之證成[D];云南大學;2012年
2 齊敏;馬克思哲學視野下的中西封建制度比較[D];黑龍江大學;2007年
3 林明;科舉制度對海南古代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影響[D];海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成麗;中國古代官吏管理若干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5 董琰;中國古代教化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6 杜剛;古代社會大國的興衰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俊成;中國古代社會主體居民與國家權(quán)力運行的歷史分析[D];云南大學;2011年
8 王勇;論馬克思對摩爾根的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2年
9 陳紀昌;中國古代專制主義與國家的產(chǎn)生[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劉婷;「女性zbれ」からみる日本古代社會における「女人禁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78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27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