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子學”視閾下士人與子學的主體間性詮釋
[Abstract]:Scholars are the founder, communicator and elucidator of sublearning, and sub-learning is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theorization of their thoughts. The occurrence of sub-learning has theoretically supported the character of the scholars and completely shaped their spiritual ecolog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schools and scholars contribu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wo.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the substudies and the scholars,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ubstudies and the traditional schools of thought, grasp the origin of the scholars' tradition from the broader threshold of the boundary, and then establish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oposition of "new substudies". Reveal the essence, mission, history of though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cademic history of new sub-learning.
【作者單位】: 三亞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E6%8E%A5%E5%8F%97%E5%8F%B2%E3%80%8B" target="_blank">三亞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先秦<詩經>接受史》
【分類號】:D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玉;;《東方學》視角下的中國“主體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期
2 盛凌振;;論權力主體的多元主體性——從主體性理論的發(fā)展看權力主體觀的構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劉欣;;古典社會契約論的現代性剖析[J];許昌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何雪芹;;儒家思想對元明之際忠義士人政治抉擇的影響[J];齊魯學刊;2010年05期
5 袁澤民;莫瑞麗;;哈貝馬斯協商民主思想的理論分析[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6 高振楊;;政府與公民關系的歷史邏輯[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仲紅衛(wèi);;從文化人格看古代士人政治困境的形成及其解脫——以張九齡罷相為中心[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鄭智航;王剛義;;寬容意識與權利話語的邏輯轉向[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03期
9 張海濱;;中西方政治文化差異比較——兼論“士”文化與中國歷史的統(tǒng)一[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09年05期
10 孔毅;;臨終遺言:漢晉之際士人死亡觀演變的一個思想史解讀[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王鳳才;如何克服晚期資本主義文明危機?[N];學習時報;2004年
2 章可;舞臺雖大,中國何處容身?[N];東方早報;2009年
3 中國人民大學 李文海;切戒“悅諛成風”[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震;哈貝馬斯商談政治觀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侯長安;公私視域下的明末政治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溪;儒家政治思想的實踐困境[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豐瑞;論先秦儒墨兩家的政治人才觀[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尹易雯;梁漱溟國家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2012年
4 蘇鵬輝;朱子經世思想初探[D];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
5 冉來鳳;哈貝馬斯公眾輿論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915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19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