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社會歷史縱軸中政治認同的生成考察
[Abstract]: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history of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as a whole presents a whole of isomorphism, limited separation, organic interaction, three interfaces of political identity, namely, the self-confirmation of personal identity, the recognition and attribution of the other world. The power authority obeys the trust, the political identity presents the symbol of enchantment and chaos, appearance and control, endogeny and organic. From the subject of "who's identity", "non-self"-"ego"-"he I" is the corresponding subjective state of identity.
【作者單位】: 南方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3CKS013)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GD13YMK01) 2013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一般項目(2013ZY003)
【分類號】:D0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侯猛;;權利觀念的中國化——從民族國家選擇到社區(qū)倫理挑戰(zhàn)[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2 克里斯·洛倫茲;梁高燕;;比較歷史學理論框架的初步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2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6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7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9 李學寬;郭志遠;;反傳聞規(guī)則對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10 肖順武;;試論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變——基于民事主體視角之解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理論與建構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陳緒新;;“被迫現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權與國家征收權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9 曲振濤;周方召;仲深;;以人為本的經濟發(fā)展觀——效率與公平相統(tǒng)一的法經濟學視角解讀[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琦;海上人身損害賠償制度論[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汪德榮;北部灣港口產業(yè)集群發(fā)展中的政府治理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秦璐;網絡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馮象;;法學三十年:重新出發(fā)[J];讀書;2008年09期
2 侯猛;;人類學語境中"鑲嵌"的權利[J];法學研究;2009年04期
3 高丙中;;中國社會科學需要培育扎實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02期
4 張翔;;基本權利的受益權功能與國家的給付義務——從基本權利分析框架的革新開始[J];中國法學;2006年01期
5 高丙中;章邵增;;以法律多元為基礎的民族志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6 朱曉陽;;“語言混亂”與法律人類學的整體論進路[J];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進;清代土地絕賣契約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旭光;;政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取向[J];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01期
2 薛中國;;政治認同概念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3 侶傳振;;市民化進程中農民工政治認同方式的實證研究——基于C市農民工的調查與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6期
4 張平;孫志葉;;當前中國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述評[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史獻芝;劉建明;;關于新社會階層政治認同問題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04期
6 董明;公民社會成長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袁小平;;村民自治視野下的鄉(xiāng)村關系——一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解釋視角[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4期
8 王增收;張飛;;公民政治行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與政治認同的連接點[J];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9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政治認同問題研究芻議[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丁忠甫;鄭林;;政治認同的合力論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旭光;;政治認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2 周敏凱;;政治認同建構與和諧社會建設[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Gilles PECOUT;;從歐洲統(tǒng)一到歐洲聯盟:作為歐洲政治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的歐洲文明(英文)[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譚天星;;華族的海外發(fā)展與華人社區(qū)變化的探討[A];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一次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5 朱兆英;;公民社會與和諧社會構建[A];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徐黎麗;;國家認同——影響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民族關系的核心因素[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7 彭兵;;重新發(fā)現社區(qū):基層社會管理中的國家與社會[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馮燕;;“國家與社會”視野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變遷[A];道路 創(chuàng)新 發(fā)展——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暨陜西省社會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社會保障與就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常宗虎;;中國政府社會管理論綱[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10 楊寶蘭;;我國近現代民間社會革命思潮的興起與啟示[A];中國現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春燕 戴玉;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新途徑[N];吉林日報;2010年
2 薛中國;關于“政治認同”的一點認識[N];光明日報;2007年
3 康健;《憲法》在國家與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哪些作用?[N];遼寧日報;2002年
4 任劍濤;國家與社會:歷史扭曲與現實調適[N];經濟觀察報;2011年
5 李細珠;“晚清國家與社會”學術論壇紀要[N];光明日報;2004年
6 遼寧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 董雪峰;打牢“三個認同”的政治基礎[N];人民公安報;2008年
7 李細珠;近代史所舉行晚清國家與社會學術論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8 記者 張楊;團州委青年論壇在關舉行[N];大理日報(漢);2009年
9 西北工業(yè)大學 商存慧 樊榮;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N];人民日報;2011年
10 劉鑒強;揭開社會地位改變的“秘密”[N];南方周末;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俊;馬克思主義國家與社會關系思想的中國化樣態(tài)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2 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tài)模型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3 劉先江;“國家與社會”視野中的政府管理社會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徐良;美國“新左派”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侯一夫;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育——現狀、問題與前景[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6 李艷萍;國家與社會互動關系中的制度選擇——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7 孔德永;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政治認同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8 王乃圣;公民社會理論視域下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尹紅群;民國時期的地方政權與地方財政(1927-1945)[D];浙江大學;2005年
10 孫瓊歡;派系競爭:村莊治理的隱秘機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麗娜;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認同思想與當代中國政治認同[D];安徽大學;2010年
2 王健;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獲取新解放區(qū)農民政治認同的方法(1949-1952)[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璐;利益、制度與價值—政治認同的邏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豐曉麗;南詔大理國對唐宋王朝的政治認同及其現代意義[D];大理學院;2012年
5 孟令輝;城鄉(xiāng)政治認同比較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譚麗君;社會轉型期農民對黨的政治認同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年
7 謝雙雙;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政治認同建構[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8 屈明洋;新加坡政治認同構建的文化路徑及其借鑒意義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3年
9 王志超;網絡空間中公民政治認同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10 彭可;網絡環(huán)境下的公民政治認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915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19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