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早期“學”、“術(shù)”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Abstract]: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early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ourc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comes from "witch culture", which gradually evolved into "witchcraft history culture", and then formed elite culture with "historical official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However, these cultures all belong to the scope of "art". Confuciu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ise of Confucianism, through education and collation of classical books, so that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among the public,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early China "learning", "art".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rise of the scholar class and the successive rise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formed the ethical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political ideas and the ethicalization of religion, thus completing the breakthrough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axis age". In the end, it established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learning and art.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0YJC810059) 吉林大學“211”三期工程項目資助 吉林大學985三期平臺“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資助
【分類號】:D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許兆昌;重、黎絕地天通考辨二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2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于薇;周代祝官制度考略[D];吉林大學;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孝林;會計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后期說[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閻光才;;教師“身份”的制度與文化根源及當下危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楊東晨;論瑪雅文明等與中國古文明的關(guān)系——兼論《破譯〈山海經(jīng)〉》的非科學性[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霍巍;;試論吐蕃時期原始巫術(shù)中的“天靈蓋鎮(zhèn)厭”習俗——青藏高原新出土考古材料的再解讀[J];中國藏學;2007年01期
5 蔣棟元;動物·圖騰·崇拜[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鐘年;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控制中的一種力量[J];東南文化;2000年07期
7 何德亮;大汶口文化的打擊樂器——陶鼓淺析[J];東南文化;2003年07期
8 鐘年;巫的原始及流變[J];東南文化;1998年02期
9 李毅;李向陽;;加強文化思潮研究 增強先進思想文化的引導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年07期
10 張琪亞;先秦祭祀風俗流變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2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shù)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3 喬玉光;危機管理視角下的中國北方草原傳統(tǒng)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姜智紅;論文明的多樣性[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5 金海;蒙古神話的文化解讀[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6 萬潤保;中國古代小說與方術(shù)文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0年
7 潘艷慧;《新青年》翻譯與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9 王歌雅;中國婚姻倫理嬗變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10 張淑一;周代姓氏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199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駢慧娟;先秦火政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2 黃會奇;唐代職務(wù)經(jīng)濟犯罪溯源[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玉光;論東北地區(qū)的山神信仰[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張曉東;理解教師的道、器兩維[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楊海軍;從所有制看先秦時期公私觀念的變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于薇;周代祝官制度考略[D];吉林大學;2005年
7 張梅花;詩歌與巫語[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芳梅;民俗視界的崇土意識初探[D];武漢大學;2005年
9 李現(xiàn)紅;趙國的飲食習俗[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谷樹新;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確立[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許兆昌;重、黎絕地天通考辨二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2期
,本文編號:21799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17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