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與個人之間:當代社會理論中的社區(qū)與社團
[Abstract]:Under the modern condition of the non-unitary society, as the community of the regional community of social life and the community of the non-regional community, it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the action subject of "society". Some contemporary influential social theories o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examine and analyze communities and associations in the four-dimensional pluralistic relations of state, market, society, and individual, revealing the role and multi-function of communities and societies in the operation of society as a whole. And its own operating mechanism.
【作者單位】: 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浙江省輿情研究中心;
【基金】:作者參與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建設基本理論研究”(11BSH0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0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彭華民;;福利三角:一個社會政策分析的范式[J];社會學研究;2006年04期
2 王小章;;論以積極公民權為核心的社會建設[J];浙江學刊;2013年04期
3 馮婷;;社區(qū)與社團:民政社會化的雙足[J];浙江學刊;201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慶瑜;;論分配關系的稅法調整機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2 呂萌;論電視傳播在當代文化發(fā)展中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徐福來;;倫理人生的義理與實踐——梁漱溟在現(xiàn)代新儒家陣營中的特色與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胡功勝;;圖像霸權時代的小說敘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裴德海;;中國文學悲劇意識的流變與依賴[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洪永穩(wěn);;美學教學的難點與解決方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7 蔣乃玢;;視覺文化語境下的媒介轉換與融合——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改編為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8 劉懷光;韋應舉;;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9 蘇文婷;;從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主義看美術發(fā)展的線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陳克軍;;合同債權性質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段從學;;《同情》:一種被忽略的現(xiàn)代性體驗[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劉虹利;孟繁華;;感悟與發(fā)現(xiàn)——李一清的“鄉(xiāng)村中國”[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3 林華;;貴州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影視傳播研究——以貴州影視作品為例[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呂佳;;大眾文化語境下精英文化遭際的文化意味[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吳有能;;當代臺灣人間佛教全球化論述的一個側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竇亞平;;從全球化理論看太虛法師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趙文龍;王夏崢;;社會信任與社會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會網(wǎng)絡與求職過程調查”西安數(shù)據(jù)分析[A];陜西省社會學會(2010)學術年會——“關—天經(jīng)濟區(qū)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廖慧卿;;中國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多中心治理之維[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四輯)[C];2009年
10 秦國柱;羅勇;;特區(qū)大學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知識分子與大學的現(xiàn)代性悖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jīng)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翟艷芳;全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秀利;人類的生態(tài)危機[D];河北大學;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nóng)村中小學體育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劉燦仕;高校學生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秦璐;網(wǎng)絡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張舜;大學生村官的身份認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王銳;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競爭力模型與戰(zhàn)略考量[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馮婧雅;風險社會視角下的中國法律治理[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申騰;日常政治視野下中國城市社區(qū)業(yè)主維權行動探析:基于HB社區(qū)的個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王軍;城市社區(qū)主體互動困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馮婷;;消融在消費中的公共領域——讀漢娜·阿倫特《人的條件》[J];社會學研究;2007年02期
2 王小章;國家、市民社會與公民權利——兼評我國近年來的市民社會話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王小章;何謂社區(qū)與社區(qū)何為[J];浙江學刊;2002年02期
4 王小章;;從“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到“以社會建設為重心”[J];浙江學刊;201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談火生;;重構公民社會理論——讀《公民社會與政治理論》[J];中國非營利評論;2010年01期
2 羅蘭·羅伯遜;正甫;;評《現(xiàn)代社會理論》《政府的神經(jīng):政治通訊和控制的模式》《社會生活中的交換和權力》《發(fā)展中的地區(qū)的政治學》《政治分析的結構》[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66年02期
3 郭德宏;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若干問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0年03期
4 肖輝;;21世紀的激進社會理論(上)[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7年11期
5 馬克·波斯特,劉堯;后現(xiàn)代性與多元文化主義政治:利奧塔德與哈貝馬斯關于社會理論的論爭[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6 林岡;儲俊庚;;被治理者政治的建構——評帕薩·查特杰的政治社會理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巴雷;楊雪芳;;權威和權力[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3年03期
8 鄭杭生,陸漢文;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的演變——從現(xiàn)代化理論到新發(fā)展觀[J];浙江學刊;2004年03期
9 姜士偉;;從公民社會理論看第三部門的合法性[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10 劉巖;;“風險社會”三論及其應用價值[J];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周山;;借鑒傳統(tǒng)資源構建當代和諧社會[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余玉花;;公民社會形成過程中的文化責任[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3 翁賀凱;;“修正的民主政治”辨析——重審張君勱1930年代的民主觀念和制度設計[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郁建興;周俊;;全球公民社會:一個概念性考察[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5 郝名瑋;;三部曲:當代資本主義、危機和社會理論[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17屆年會暨“紀念拉美獨立20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0年
6 ;江蘇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7 E.雷諾;汪行福;;后福特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個辯論的面面觀[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5)[C];2007年
8 斯蒂芬諾·佩去契尼;劉芳;;再思批判理論:規(guī)范性、權力與民主[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5)[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任劍濤;社會理論與國策咨詢[N];南方日報;2007年
2 社會學所 李漢林;科學發(fā)展觀的社會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jīng)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雪冬;風險社會中的制度想象力[N];文匯報;2007年
4 記者 郝建華;用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N];黑龍江日報;2006年
5 許耀桐;科學發(fā)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范鵬;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研究[N];甘肅日報;2005年
7 章錫輝;“和諧社會”的形成軌跡[N];安徽日報;2006年
8 安東尼·吉登斯;全球時代的民族國家[N];中國民族報;2008年
9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 郭忠華;現(xiàn)代性、全球化與社會模式的重建[N];社會科學報;2008年
10 魏甫華;研究政府不是要指導政府[N];深圳商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陶日貴;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其勇;亞伯拉罕·凱珀的領域主權觀念與社會多元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2 陳鵬;近代英國政治哲學中的公民社會理論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3 吳冬明;反思現(xiàn)代性與問津風險的泉源[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岑曉芳;風險社會下的公共決策模式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5 王曉寧;風險社會的制度之維[D];蘇州大學;2008年
6 李樂為;公民社會與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郭玉成;沙利·傅立葉的和諧社會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紅星;哈耶克自發(fā)秩序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9 胡春陽;論馬克思的自由觀及其當代價值[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桑雷;建構主義視角下國家身份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779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17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