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的哲學反思:評諾齊克與哈耶克之爭
[Abstract]:Nozick tried to use "invisible hand" as a rational force to maintain the spontaneous social order of justice, while Hayek wa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and "invisible hand" was a instrumental force to assist the rule of law society, which promoted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social justice order,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ere outstanding. Both of them agree that social order must depend on the premise of justice. Nozick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three principle of justice distribution, while Hayek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negative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law spontaneously formed. Secondly, both agree on the self coordination role of "invisible hand" to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provide a rare inspiration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單位】: 內江師范學院;內江師范學院政法與歷史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CZX062) 四川省教育廳項目(14SB0149)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SHZLZD0403)
【分類號】:D0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翟繼光;;論經濟法的運行機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許思義;;對哈耶克新自由主義的再認識[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范翠紅;國家與社會關系視角下的政治文化變遷[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包先康;李衛(wèi)華;;國家政權建構與鄉(xiāng)村治理理念的變遷[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劉伯蘭;談建俊;;行政權力與社會經濟運作之間的關系——王船山經濟法律思想研究之一[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柯嵐;;自由主義與超自由主義——對昂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分析[J];北大法律評論;2002年00期
7 彭小龍;;陪審團審理微觀制衡機制考察——一個以美國為對象的分析實證視角[J];北大法律評論;2007年01期
8 朱富強;;三位一體的人類合作之擴展秩序——哈耶克的自生自發(fā)秩序原理之述評[J];北方法學;2008年03期
9 劉文,呂世倫;論權利意識與法治[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10 商慶軍;西方經濟學說演變的兩大趨勢——綜合化與社會化[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軍;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強制關系:理論模型及實驗檢驗[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早期冷戰(zhàn)中美國的國家建設[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危機與轉機——對現實問題的歷史反思”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3 劉文霞;;論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經濟改革由增量改革到整體推進的影響[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胡耘通;;礦產資源規(guī)劃的法治維度[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趙敦華;;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間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論[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6 陳宇;;論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在社區(qū)的建構——以杭州的實踐為例[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滕世華;;誰更偏好大政府——基于一種學理性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高存山;;宏觀調控與微觀干預——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權力的邊界[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9 梁津明;趙玉磊;;行政法治理念更新與社會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項佐濤;;歷史中的觀念與觀念中的歷史——國外對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變研究[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海光;國有控股企業(yè)所有權邊界與財務戰(zhàn)略取向[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張偉;經濟福利測度:理論分析與中國經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薇;政府監(jiān)管與行業(yè)自律[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強;論馬克思“社會—國家”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薇;傳統(tǒng)德育的歷史局限及轉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熊穎哲;政治思想的演變:歐文·克星斯托的右翼化和美國新保守主義的興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郭亞超;建國后毛澤東知識分子思想的內在矛盾性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5 鄭寶明;韓國民主轉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伍本霞;論張君勱“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學;2010年
7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胡國金;論和諧社會視閾下黨的形象建設[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先林;自由與秩序[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曾慶果;突發(fā)公共事件中公民基本權利法律保障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鐵鋒;“看不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J];創(chuàng)造;2004年01期
2 林康;“看不見的手”與深化改革的目標模式[J];探索;1992年06期
3 王義高;孟晉;;轉型中的市場經濟:理解“看不見的手”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05期
4 洪廣欣;;如何理解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J];探索;2008年06期
5 楊勇;;“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經濟和諧——亞當·斯密經濟思想的政治解讀[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劉榮春;于小偉;朱海萍;;市場理性與道德同情的有機結合——斯密“看不見的手”調節(jié)機制新探[J];求實;2008年05期
7 丁啟文;;壯大那只“看不見的手”[J];前線;2011年09期
8 林康;關于“看不見的手”的幾個特點[J];探求;1994年06期
9 孫宇暉;政府如何引導“看不見的手”[J];新長征;1995年06期
10 包永輝;胡孝漢;田文喜;;中國的腐敗問題[J];南風窗;1989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強舸;;“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社會思潮與市場化改革[A];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創(chuàng)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12年
2 郭德宏;;中國現代社會轉型研究評述[A];中國現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3 張玉海;付玉川;;破解“看不見的手”之“謎”——價值規(guī)律內涵結構的“耗散結構”研究[A];生產力理論創(chuàng)新與社會實踐--中國生產力學會第15屆年會暨世界生產力科學院(中國籍)院士研討會文集[C];2010年
4 劉秀華;;公共產品供給中政府、市場、社會的良性合作——以山東省新泰市平安協(xié)會為例[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蔣文聞;;個人主義:從斯密到哈耶克[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潘啟雯;原來斯密當年對“看不見的手”持懷疑態(tài)度[N];上海證券報;2013年
2 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孫寶強;“看不見的手”也是法治之手[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3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朱海就;澄清“看不見的手”[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白樂;“看不見的手”的流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胡德平(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一只看不見的手”和“內心的那個人”[N];國際商報;2002年
6 孫家駒;從“看不見的手”到看不見的“心”和“腳”[N];江西日報;2009年
7 孫家駒;“看不見的手”與看不見的心和腳[N];學習時報;2009年
8 趙柒斤;“看不見的手”的缺陷[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2年
9 本報記者 崔立勇 ;休閑背后四雙“看不見的手”[N];中國經濟導報;2012年
10 本報評論部;讓“看不見的手”充分施展[N];人民日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趙康;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內涵及其倫理價值探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2年
2 劉瑞玲;亞當·斯密利益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閆笑;斯密問題—亞當·斯密個人自利及其道德性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京軍;“斯密問題”的再反思[D];西南大學;2008年
5 張凌杰;分工學說:柏拉圖、斯密和馬克思[D];蘭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692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16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