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國家的身份設(shè)計與社會秩序——近代以來中國個體的元身份史

發(fā)布時間:2018-06-29 18:46

  本文選題:身份設(shè)計 + 社會秩序; 參考:《人文雜志》2013年05期


【摘要】:在國家-社會的二元結(jié)構(gòu)中,國家對社會成員的元身份設(shè)計,不僅承載著對個體社會屬性和情感歸宿的基本界定,而且還與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法律規(guī)范以及倫理道德相互滲透,共同構(gòu)成了社會秩序的根本性保證。近代以來,中國個體元身份的具體內(nèi)容伴隨著政治格局的演變,大致經(jīng)歷了從"公民"("國民")向"人民"再向"公民"的轉(zhuǎn)變,社會秩序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格局和態(tài)勢。當下中國個體的元身份還處于國家與社會的整合之中,一種整體性的身份設(shè)計策略無疑成為了國家構(gòu)建理性的重要議題。在歷史社會學的視閾下,以"人民"和"民族"名義授權(quán)的"公民"元身份,能夠從當下總體性社會事實中派生出一種基于共同責任和價值觀念的組織機制,其核心內(nèi)涵在于國家的元身份設(shè)計與個體在現(xiàn)實層面取得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
[Abstract]:In the dual structure of state-society, the state's meta-identity design for social members not only carrie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individual social attributes and emotional fate, but also permeates with the ideology, legal norms and ethics of the stat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ocial order.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atter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individual meta-identity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itizen" to "people" and then to "citizen", and the social order has also shown different patterns and trends. At present, the meta identity of individual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and a holistic strategy of identity design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 "citizen" meta-identity authorized in the name of "people" and "nation" can derive an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based on common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s from the present overall social facts. Its core connotation li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e's meta-identity design and the individual's acquisition in the realistic level.
【作者單位】: 浙江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號:12FSH004)
【分類號】:D0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也夫;信任與社會秩序[J];學術(shù)界;2001年04期

2 馬翠軍;;官僚行政與新公共管理的統(tǒng)一性[J];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08期

3 王寶寬;;良好社會秩序與個人權(quán)益尊重和保障的關(guān)系[J];法制與社會;2008年32期

4 李艷萍;;國家與社會同構(gòu)狀態(tài)下的傳統(tǒng)德治及其啟示[J];天中學刊;2008年06期

5 張靜;;現(xiàn)代性境遇下價值秩序的顛覆及哲學反思[J];長沙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6 夏慶波;;正義概念的政治哲學闡釋[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7 徐鳴;劉勇智;;現(xiàn)代性與民主政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8 子土;;對“公共安全學”研究對象及其范圍的一點探索[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89年05期

9 石清俊;;簡述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的和諧思想[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鄧振軍;;在社會中尋求自由——論格林的自由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傅小凡;;儒家政治哲學與社會理想[A];“文化建設(shè)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崗峰;;西方和諧社會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王崗峰;;西方和諧社會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鐵鴻業(yè);;孔孟的仁政思想與現(xiàn)代民主政治[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1998年

5 陳峗;;政治秩序的本性與政治生活的德性——儒家思想傳統(tǒng)對西方自由主義[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程倩;;契約型政府信任關(guān)系:工具的與歷史的[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7 余玉花;;公民社會形成過程中的文化責任[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8 楊鋒;;試論公共危機與政府危機管理問題與對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楊愛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議[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首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10 楊明偉;;正義:政治與法的核心價值[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干春松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禮法合治建構(gòu)古代中國的社會秩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徐中振 王志娟;政治與法治:維系社會秩序[N];社會科學報;2003年

3 馮嘉林;維護社會秩序和諧還是要依靠制度[N];法制日報;2006年

4 黃曉峰;高瑞泉談平等觀念[N];東方早報;2011年

5 田世錠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肖恩·塞耶斯對社會主義的雙重論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石玉珍;不斷提高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N];湖南日報;2004年

7 羅國杰;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N];人民日報;2001年

8 ;法治與人權(quán)的關(guān)系是什么[N];人民日報;2005年

9 竇皓 劉潔;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心態(tài)[N];人民日報;2005年

10 趙景愛;論道德調(diào)控與法律調(diào)控的辨證關(guān)系[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志國;休謨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王維國;公共性理念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及其困境[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3 蔡春;在權(quán)力與權(quán)利之間[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董海軍;轉(zhuǎn)軌與國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種博弈論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5 姚劍文;政權(quán)、文化與社會精英[D];蘇州大學;2006年

6 趙宇峰;政府行為失效及其治理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賈景峰;孔子政治思想的基礎(chǔ)[D];吉林大學;2007年

8 李安平;自由的條件[D];吉林大學;2008年

9 宋雅浪;傳統(tǒng)與自由:柏克政治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10 張曉磊;論民主失誤的法治化補救[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潤峰;論秩序[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劉艷;王者有道 仁者無敵[D];揚州大學;2006年

3 曹國麗;論公共權(quán)力的制約與公共責任的實現(xiàn)[D];吉林大學;2004年

4 吳能武;后民族結(jié)構(gòu)與世界公民社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雄軍;方孝孺“禮治主義”政治思想研究[D];北京大學;2005年

6 洪剛;理性有限與權(quán)力制約[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啟平;構(gòu)建和諧社會視野下的行政倫理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賀春健;賈誼禮治思想述評[D];吉林大學;2007年

9 陳明;試論和諧制度[D];中南大學;2006年

10 禹哲;個人自由的理性之維[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208301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08301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462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