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性哲學視野中的現(xiàn)代身份政治——以阿倫特和伯林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分歧為例
本文選題:異質性 + 身份政治。 參考:《求是學刊》2013年04期
【摘要】:在抽象的現(xiàn)代社會,個體身份的確定需要基于他/她同某個集體成員在特定屬性上的同樣性,其重要政治意義在于構成具有同一身份的人的集體,形成以身份為構成原則的政治活動。異質性哲學有助于以民族主義這一身份政治典范為例,分析現(xiàn)代身份政治的深層意識根源、機理及限度。打破身份政治的困境必須拋棄對某種共同屬性的固執(zhí),認真對待個體身上豐富的異質性,阿倫特的公民政治能夠向個體的豐富性敞開,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徑。
[Abstract]:In an abstract modern society, the determination of an individual's identity needs to be based on his / her identity with a collective member in a particular attribute,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which is to form a collective of persons with the same identity. To form a political activit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dentity. Heterogeneity philosophy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deep consciousness root, mechanism and limitation of modern identity politics by taking nationalism as an example of identity politics. To break the dilemma of identity politics we must abandon the stubbornness of some common attribute and treat the rich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 seriously. Arendt's civil politics can open to the richness of individual and it is a feasible way.
【作者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史研究(1979-2010年)”,項目編號:11CZX01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文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2BZX013
【分類號】:D0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軍;;公民理想的沉重翅膀——讀《民主的不滿》[J];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2期
2 施雪華;西方“公民政治”論析[J];政治學研究;1999年02期
3 王春生,柯文慧;從臣民政治到公民政治——政治文明的一個視角[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黃建洪;公民政治與政黨政治關系淺論[J];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Z1期
5 羅成;;哪種差異?如何認同?——啟蒙的身份政治[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11期
6 付德軍;;伯林的自由概念及其演繹[J];蘭州學刊;2008年12期
7 李小科;;試論哈耶克對“本真”自由的“還原”及其意義[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劉訓練;;“兩種自由概念”探微[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鄧春梅;論伯林的自由觀——從兩種自由概念談起[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10 劉擎;面對多元價值沖突的困境——伯林論題的再考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秦樹理;;樹立科學的自由觀[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2 王亞強;張雅麗;;論運用政務網(wǎng)絡實現(xiàn)公共政策的公民參與[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亞強;;用工具理性實現(xiàn)公共精神——以政務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系統(tǒng)為例[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葉富春;王呈旭;;政治參與對政治合法性危機克服的相關性研究[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代吉成;;政治文化對政黨體制的影響[A];“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21世紀初政黨發(fā)展與變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鄭維偉;被動語態(tài)與公民政治參與[N];學習時報;2010年
2 祝靈君;數(shù)字國家:對當代政治分析意味著什么?[N];學習時報;2007年
3 葛彬超 陳春保;“人”的和諧[N];湖北日報;2005年
4 秦德君;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下)[N];發(fā)展導報;2001年
5 周平;政治生活是各種政治行為的總和[N];云南日報;2001年
6 鐘聲;以發(fā)展促人權[N];人民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曹文宏;伯林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劉永紅;政治自由主義發(fā)展的邏輯[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3 蔣柳萍;多元主義與自由:伯林的自由主義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李新安;阿倫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張國平;當代政治認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承新;論當代中國政治意識引導[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7 王法碩;公民網(wǎng)絡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8 李黃駿;美國憲法討論中的政治思想[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詩暢;中西方公民政治參與比較研究[D];湖北大學;2011年
2 劉德彰;論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公民政治參與權[D];南昌大學;2010年
3 劉鐵;伯林自由觀探析[D];吉林大學;2005年
4 謝敏芳;論西塞羅的政治哲學[D];安徽大學;2007年
5 許世鵬;公民自由與國家干預的尺度[D];北京大學;2005年
6 張圓;狐貍的哲學[D];西南大學;2006年
7 魯力;“民主”與“共和”:從相異到融合[D];外交學院;2011年
8 韓光;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政治參與[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柯聯(lián)輝;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D];東南大學;2005年
10 王鶴;漢娜·阿倫特的公民政治權利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78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07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