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利普哈特協(xié)合民主對多數(shù)民主的超越——基于政治決策的視角
本文選題:利普哈特 + 協(xié)合民主。 參考:《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摘要】:利普哈特在西方民主政體比較研究基礎上提出了適用于多元社會的協(xié)合民主模式,這是對傳統(tǒng)的主導性的多數(shù)民主模式的突破。在多元社會的民主政治決策上,通過對決策規(guī)則、決策層、決策權(quán)和決策績效四個方面進行比較,多數(shù)民主表現(xiàn)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協(xié)合民主則具有克服多數(shù)民主局限性的制度優(yōu)勢,基于此,協(xié)合民主實現(xiàn)了對多數(shù)民主的超越。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democracies, Lipphardt put forward a cooperative democratic model suitable for pluralistic society,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dominant majority democratic model. In democratic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by comparing the four aspects of decision-making rules, decision-making levels,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most democracies show certain limit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harmonious democracy has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of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 of majority democracy.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D08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志達;;新生代農(nóng)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參與之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2 楊海坤;;中國走向憲政之路——兼論“三個代表”理論和我國憲法發(fā)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3 鄭曉華;達爾經(jīng)濟民主思想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4 于江;雅典民主制評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吳小建;;政府績效評估中的公眾參與問題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6 吳小建;;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關(guān)者的博弈分析及均衡策略的實現(xiàn)——基于協(xié)商民主的視角[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7 趙澤洪;張慶;;進一步提高農(nóng)民組織化程度的對策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6年12期
8 丁隆;郭雅娟;;伊拉克戰(zhàn)后政治發(fā)展的三個緯度[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9 肖暉;;論公開性是現(xiàn)代判決理由的本質(zhì)特征[J];北大法律評論;2001年02期
10 張千帆;;法律是一種理性對話——兼論司法判例制度的合理性[J];北大法律評論;2002年0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伍俊斌;;社會轉(zhuǎn)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王勇;;服務型政府若干問題考量——基于后工業(yè)化不確定性治理的維度[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蘇忠林;岳奇;劉三;;政府績效評估中的公民參與——基于回應性理念的思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施雪華;;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理論探索[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5 傅賢國;;司法裁判吸納民意機制之建構(gòu)[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3輯)[C];2009年
6 王敏;;服務型政府:我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麥佶妍;;民主執(zhí)政:共產(chǎn)黨長期執(zhí)政的必然選擇[A];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楊光;石順科;;從政治學視角看公民科學素質(zhì)與民主政治[A];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9《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9年
9 孔凡宏;陳向陽;李強華;;西方“民主制行政”的發(fā)生機理及其對中國的啟示[A];“構(gòu)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易承志;;電子政務建設與上海大都市政府信息化治理:績效、問題與推進路徑[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2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jīng)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孟昊;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漢大學;2010年
5 陳登福;中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6 郭繼文;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觀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海勝;當代中國村民自治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關(guān)曉銘;財產(chǎn)權(quán)利的政治邏輯[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付剛;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姍;推進中共黨內(nèi)民主建設的有效途徑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勛;中國法治變革下的價值觀沖突[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余友前;我國政府決策制定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李燦輝;論我國預算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5 李湘蓉;電力產(chǎn)業(yè)政府管制體制變遷及改革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紀新光;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我國服務型政府實現(xiàn)途徑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王艷紅;論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黎莉;信息屏障與農(nóng)村社會穩(wěn)定[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鄧麗萍;完善我國行政調(diào)解制度構(gòu)想[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嚴文波;論黨的十七大在擴大黨內(nèi)民主上的新貢獻[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進清;;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性道德人格——學校德育對現(xiàn)實的主動適應與理性超越[J];湖湘論壇;2006年03期
2 曹瑞濤;;伯林、羅爾斯與格雷在多元時代對政治制度選擇之比較[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劉明厚;;論多元社會的共識基礎——兼論我國和諧社會的共識建設[J];理論與改革;2011年02期
4 黃天柱;;多元社會與民主黨派的社會整合功能[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01期
5 金凌儉;任義;;關(guān)于中國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思考[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6 孫曉莉;多元社會治理模式探析[J];理論導刊;2005年05期
7 蘇禮和;;公共理性:現(xiàn)代多元社會的價值訴求[J];理論研究;2009年Z1期
8 李鵬;;多元社會的穩(wěn)定民主:當代西方結(jié)盟民主理論的緣起與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寇鴻順;;論利普哈特共識民主理論對多元分裂社會的整合[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黃輝;;以社會制約權(quán)力——羅伯特·達爾的民主新視角[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弘;;一元行政體制與多元社會的和諧關(guān)系[A];“構(gòu)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何昭紅;石艷華;;多元社會型態(tài)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積極回應[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3 周尚文;;多元社會的協(xié)調(diào)與整合[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年會文集 (上)[C];2004年
4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在主論壇暨開幕式上的致辭[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紀俊臣;林怡均;;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6 趙學彬;;空間風險:社會多元化視角下的中國城市空間[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黃啟后;;中國現(xiàn)代化向公民提出高素質(zhì)要求[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五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陶學榮;周毅;;社會治理模式淺析——由“崔英杰案”看如何優(yōu)化社會治理模式[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唐勇;;共識規(guī)劃——通往和諧社會之路[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譚興中;;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重慶市“麻柳經(jīng)驗”的啟示[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吳越;多元社會,“財富”與“精神”非簡單悖論[N];文匯報;2011年
2 上海交通大學 謝岳;多元社會的政黨注重四種能力[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鄧偉志;和諧社會是多元社會[N];學習時報;2005年
4 鄧聿文;利益博弈、有限政府和多元社會的形成[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2年
5 孫曉莉;多元社會治理觀念下的和諧社會構(gòu)建[N];學習時報;2005年
6 本報評論員 戴志勇;直面“不同見解”,接納更多“不同見解者”[N];南方周末;2008年
7 向東;反“三俗”:有所為與有所不為[N];法制日報;2010年
8 賈西平;既要“開小灶”更要“建平臺”[N];人民日報;2006年
9 袁敏杰;“不同意見”需要包容[N];人民日報;2010年
10 媒體評論員 椿樺;開博客的官員切勿自毀形象[N];廣州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秀娜;多元社會的共識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尹美娟;基于Web和Email的多元社會網(wǎng)絡抽取與分析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3 余維武;沖突與和諧[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鐘彬;達爾的多元主義民主理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楊曉暢;多元社會的正義事業(yè)[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建章;傳統(tǒng)孝道的家庭功能與多元社會[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2 熊建輝;多元社會中的雙語教育:政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蔡冬菁;利益多元與公共協(xié)商[D];吉林大學;2007年
4 王光;近代中國民主發(fā)展困境之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5 劉為勝;二戰(zhàn)前英屬馬來亞馬華隔離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6 郭兆祥;達爾多元主義民主理論述評[D];吉林大學;2007年
7 曹曉進;利普哈特的結(jié)盟民主理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8 白文君;試論道德共識的可能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穎;利普哈特共識民主理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10 曹望華;論道德整合[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0031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00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