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語言及其正當性——先秦諸子“類”思想辨析
本文選題:類 + 正當性; 參考:《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11期
【摘要】:"類"觀念的出現(xiàn)是理性覺醒的重要標志,以"正當性"或"言行的正確恰當"為視角,更利于把握諸子"類"思想的內(nèi)涵與價值。諸子論"類"聚焦于言行并定向于正當性問題,與春秋以降建立新的社會政治秩序的現(xiàn)實需求和此間人文精神充分自覺的文化背景有關。墨子強調(diào)人們應遵循"義"和類名被正當使用的根據(jù);孟荀指出正當行為可能的根源,一是行為的內(nèi)在動機,另一則是外在的具有"統(tǒng)類"作用的禮義模式;法家則重在克服統(tǒng)治者的主觀缺陷;莊子旨在揭示言論"是非"分類的非確定;后期墨家一方面通過揭示事物相似的界限來確定類名的正當用法,另一方面則強調(diào)言論"是非"分類的確定性使其正當與否成為可評判的。而這些思想不僅是邏輯的思想,更是政治與倫理的思想。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class"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rational awake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timacy" or "correct and appropriate words and deeds", it is more helpful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thought of "class". The theory of "class" focuses on words and deeds and is directed to the issue of legitimac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establishing a new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in this area. Mozi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hould follow the basis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proper use of class names. Meng Xun points out that the possible root of proper behavior is the intrinsic motive of behavior and the external pattern of propriety with the function of "unif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Legalists focused on overcoming the subjective defects of the rulers; Zhuangzi aimed to reveal the uncertain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right and wrong" of speech; on the one hand, Mohism determined the proper use of class names by revealing similar boundaries of th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ertain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right and wrong" makes it justiciable or not. These thoughts are not only logical thoughts, but also political and ethical thought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D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巍;;“甚僻違而無類”:從荀子對孟子的批評看先秦儒家的“知類”觀[J];哲學研究;2011年08期
2 陳孟麟;;從類概念的發(fā)生發(fā)展看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萌芽和邏輯科學的建立——兼與吳建國同志商榷[J];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良瓊;惠施邏輯思想評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霍書全;;關于條件句的蘊涵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王端煒;張東升;;試論弗雷格的意義和意謂理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4 李巍;;《公孫龍子·指物論》之“指”——從系動詞的觀點看[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劉明明;;推類邏輯:中國古代邏輯的原型(上)[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3期
6 張四化;張學立;;淺議孔子邏輯思想的中庸基礎[J];畢節(jié)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年05期
7 顏中軍;;論間接語境同一替換失效疑難的解答——兼評弗雷格方案與羅素方案[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張曉翔;;謬誤的比較研究——以三大邏輯的命題為視角[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9 馬賽;;淺析韓非的名實觀[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茍東鋒;;近代中國哲學中的柏拉圖主義——以孔子正名思想研究為中心[J];武陵學刊;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燕京;;論弗雷格邏輯研究的基本路徑[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孫中原;;中西邏輯比較研究[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3 吳彩強;;Intentionality等于Intensionality嗎?[A];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2007年
4 劉振;田鋒;;最佳解釋推理對科學實在論的辯護[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5 劉邦凡;高鵬;;論《呂氏春秋》中的悖論思想[A];第一次南開邏輯學專業(yè)學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劉邦凡;李春穎;;論鄧析的“兩可”之說[A];第一次南開邏輯學專業(yè)學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7 劉邦凡;張涵辭;;論孔子的正名思想與組織治理[A];第一次南開邏輯學專業(yè)學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劉邦凡;張歡;;劉邦凡 張歡:《墨經(jīng)》論“推”[A];第一次南開邏輯學專業(yè)學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劉邦凡;朱玲;;論玄奘的因明學貢獻及啟示[A];第一次南開邏輯學專業(yè)學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劉邦凡;張翠;;論墨家的類邏輯[A];“科學發(fā)展觀與建設沿海強省學術研討會暨河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翔;漢傳因明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海云;房產(chǎn)面積識別技術與應用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4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奚穎瑞;從“算術哲學”到“邏輯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陳靜;語用認知視角下的指稱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趙炎峰;先秦名家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駱傳偉;專名的涵義與指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周強;當代中國論辯研究的歷時及跨文化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磊;馬克思的邏輯范疇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金偉;中國邏輯的特殊性[D];河南大學;2011年
3 李能惠;崔清田先生中國邏輯史研究試析[D];河南大學;2011年
4 賀大文;墨家的會話含義論[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宏光;《淮南子》邏輯思想探賾[D];南京大學;2011年
6 姜國敏;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的一種重釋[D];復旦大學;2011年
7 付梅;北宋牡丹審美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薛瑞;符號:在場的意識[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翠;類邏輯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10 馬冬艷;韓非子法哲學思想管窺[D];河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成虎;;群眾路線的邏輯、意義與限度[J];云南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2 范毅;;權利沖突:邏輯與現(xiàn)實[J];南京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3 李秀群;法律論證的正當性標準[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4 呂興瑞;藍云峰;;民事程序選擇權的正當性分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唐昆梅;;正當法律程序的價值分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04期
6 唐健飛;;人權的正當性——一種社會歷史境域式論證路徑的探究[J];湖湘論壇;2007年03期
7 楊加明;楊小蘭;;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應當廢除[J];社科縱橫;2009年02期
8 黃彥婷;;一人公司存在正當性的法理學探析——以對傳統(tǒng)公司社團性理論的反思為線索[J];知識經(jīng)濟;2009年03期
9 劉慶志;;揭開法效力本源的面紗[J];中國商界;2010年02期
10 陳冰琪;;民事執(zhí)行檢察監(jiān)督初探[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文彬;杜志剛;賈萬鵬;付志剛;;邯鋼鋼卷噴號機數(shù)據(jù)傳輸邏輯時序分析與改進[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2009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王路;;邏輯與形而上學[A];“西文知識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石春暉;趙戰(zhàn)生;;認證協(xié)議安全分析[A];第十三屆全國計算機安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8年
4 章真;曹云娟;;模糊集論形式公理化初探[A];1996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徐銳;;設計安全協(xié)議[A];第十八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6 勵杭泉;張晨;;高分子物理教學之我見[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7年
7 陳慕澤;;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A];邏輯教學·知識創(chuàng)新·素質(zhì)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蔣艷蘭;;利用微機保護裝置實現(xiàn)母聯(lián)開關保護及自動投入功能[A];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二屆青年論壇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耿琳;;邏輯自考試題質(zhì)疑[A];邏輯教學·知識創(chuàng)新·素質(zhì)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戴寧東;;直言三段論規(guī)則證明[A];邏輯教學·知識創(chuàng)新·素質(zhì)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作翔;權利沖突的“正當性、合法性”辨析[N];檢察日報;2003年
2 臺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林安梧;儒教的正當性無須討論[N];社會科學報;2006年
3 魏文彪;收取擁堵費:可能有效,但非正當[N];檢察日報;2006年
4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師、法學博士 王彬;習俗司法化功能的正當性[N];人民法院報;2009年
5 秋風;違反“普遍正當性”才是真正的“罪”[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6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喻中;尋求至當?shù)乃痉╗N];檢察日報;2009年
7 張衛(wèi)平(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習俗 慣例與裁判的正當性[N];法制日報;2006年
8 李季先;貼近民生是國企存在正當性的根本[N];證券時報;2007年
9 馬達;LSI邏輯公司發(fā)力中國市場[N];中國電子報;2004年
10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法學博士 王新環(huán);民眾對司法的期許與訴求[N];檢察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向國;民本的邏輯[D];復旦大學;2007年
2 尹華容;憲法訴訟正當性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3 張立偉;權利的功利化及其限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4 李偉南;當代中國縣政府行為邏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5 梁玉霞;論刑事訴訟方式的正當性[D];西南政法大學;2002年
6 陳春勇;赦免及其程序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趙明;近代中國的自然權利觀[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戴慶康;權利秩序的倫理正當性[D];東南大學;2005年
9 麻銳;經(jīng)濟犯罪法律責任論綱[D];吉林大學;2008年
10 翟楠;教育權力及其正當性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岸;論誘惑偵查之法治化建構[D];蘇州大學;2005年
2 梁偉;法官自由裁量權尋讀[D];山東大學;2005年
3 王超;企業(yè)社會責任正當性及其限度[D];天津商業(yè)大學;2007年
4 高小勇;財產(chǎn)征收的正當性及其限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5 王秋榮;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D];四川大學;2005年
6 秦紅;論誘惑偵查[D];四川大學;2005年
7 張洪峰;論立法機關的司法職能[D];蘇州大學;2005年
8 矯輝;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鄔煉;法官庭外調(diào)查權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10 宗耀;論前科消滅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900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99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