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人們應得什么——羅爾斯的“反應得論證”及其困難

發(fā)布時間:2018-05-30 23:18

  本文選題:羅爾斯 + 正義; 參考:《道德與文明》2014年06期


【摘要】:羅爾斯的作為公平的正義認為,人們不應得基于自然天賦和資質獲得的利益,因為從道德立場上看,這種應得的基礎是任意的和偶然的。由此,作為公平的正義反對亞里士多德等應得論者的主張。后者理解的應得是一種前制度性應得,羅爾斯只承認制度性應得的合法性,即應得依系于制度規(guī)則,制度規(guī)則決定著應得的正當性。諾齊克和斯特恩伯格等人對羅爾斯的"反應得論證"提出批評,但是這些批評存在誤解。"反應得論證"的真正問題在于:一是羅爾斯因"權宜之計"放棄對前制度性應得中關于人的自主性的考慮,而人的自主性是支撐正義理論大廈的重要支柱;二是他把制度性應得、資格和合法期望等同起來,從而混淆了它們之間的重要區(qū)別。
[Abstract]:Rawls, as fair justice, argues that people do not deserve benefits derived from natural gifts and aptitudes, for from a moral standpoint the basis of such entitlement is arbitrary and accidental. Thus, as a fair justice against Aristotle and other claims of entitlement. The la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is a pre-institutional entitlement, Rawls only acknowledg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institutional entitlement, that is, due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he system, institutional rules determine the legitimacy of due. Nozick and Sternberg, among others, have criticized Rawls's "reaction argument," but these criticisms are misleading. " The real problem of "reaction proof" lies in: first, Rawls gave up the consideration of human autonomy in the former system due to "expedient measures", and human autonom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to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justice theory; Second, he equates institutional entitlement, qualification and legal expectation, thus confusing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KS009)
【分類號】:D09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善剛;;身行據亂 心寫太平——康有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鄭亞莉;;道德選擇—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內在訴求[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李衛(wèi)東;;論幸福的社會屬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吳先伍;理性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倫理思想的差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蒲德祥;;幸福組織: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6 許衛(wèi)剛;陳林;;“善”與“仁”:孔子和蘇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曹興江;;論先秦儒家中庸思想與亞里士多德中道觀的異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8 葉常林;;西方分配正義理論綜述[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陳運春;;亞里士多德德性論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王艷霞;李立家;;幸福就是擁有上帝——淺析奧古斯丁的“幸福論”[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其昌;;信托財產權制度的特質及其經濟學分析[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晏輝;;論中國倫理學的三種形態(tài)[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孫桂麗;;也談教育學術人生——學術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全體輔導員;;華僑大學90后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壓力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8年

6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韓志偉;;生產與技術: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嬗變[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8 汪鳳炎;;“德”的含義及其對當代中國德育的啟示[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陳忠;;實踐:在世俗與神圣之間——“反省的實踐觀”及其哲學意義[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10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代性?——當代藝術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6 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昱;中國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契約治理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8 汪毅霖;以自由作為發(fā)展的理論框架和經驗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9 鄭爽;我國教師教育者開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海萍;維柯的詩性智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建華;論經濟正義的凸現[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06期

2 黎珍;社會資本與正義的實現[J];甘肅理論學刊;2005年05期

3 王志剛,賈中海;公平的正義理論及其權利依據[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李謐;張軍;;“正義”原則的價值透視[J];學習論壇;2006年03期

5 王娜;;修復正義的理論之爭[J];法學評論;2007年03期

6 張振國;;抽象正義與可感知的正義[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7年02期

7 李飛;;探尋正義之源——讀《正義的兩面》[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丁先存;;近代西方正義理論對我國政府治理的啟示[J];行政論壇;2008年02期

9 朱華彬;;從權利與權力的關系看何謂“正義”[J];嶺南學刊;2008年02期

10 賈中海;劉軍;;論公平正義[J];理論前沿;2008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國榮;;理解正義——正義的歷史內涵與正義的超越[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2 袁峰;;公平正義的理念與政府公共職能的配置[A];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6年

3 黃雪堅;;平等地享有良好環(huán)境——我國代內正義法律原理探討[A];2007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年會論文集(4)[C];2007年

4 彭鵬;;制度創(chuàng)新:正義之維與人性之基[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5 丁利;;社會正義理論:豪爾紹尼與羅爾斯的比較[A];2005年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于志葵;;創(chuàng)新正義理論 構建和諧社會[A];2012-2015年轉型期的中國——中國未來研究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劉俊;;羅爾斯正義第二原則的法理辨析[A];當代法學論壇(2010年第4輯)[C];2010年

8 詹世友;;霍布斯正義理論的論證策略[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邱國棟;;羅爾斯正義理論對構建“和諧貴州”的啟示[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陳第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正義性探析——基于羅爾斯正義第二原則的視角[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永奎;簡論“經濟正義”[N];光明日報;2001年

2 袁久紅;歷史主義與正義理論的科學構建[N];光明日報;2002年

3 楊通進;作為倫理學基本理念的正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永華;正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靈魂[N];南方日報;2007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 周穗明;重塑正義理論[N];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黃晨;正義的制度,還是正義的生活?[N];中華讀書報;2011年

7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高惠珠 中共上海市建設交通黨校講師 劉嚴寧;城市建設彰顯“空間正義”[N];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文長春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從獨白到對話:動態(tài)正義觀的確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臧峰宇;當代中國正義理論的建構[N];光明日報;2011年

10 劉明明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公平正義社會離不開公正意識的培養(yǎ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萬紹和;從古代正義到現代正義[D];浙江大學;2004年

2 肖勁草;交換正義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3 鄧繼好;程序正義理論在西方的歷史演進[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楊鵬;修復式正義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徐清飛;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8年

6 夏紀森;正義與德性—哈耶克與休謨的正義理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曹海軍;文本與語境:羅爾斯正義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孫一平;組合式運氣平等[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玉梅;論資本主義與正義[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云鶴;公平正義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D];吉林大學;2010年

3 黃瀟;再分配、承認與代表權——弗雷澤正義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王旭鳳;阿馬蒂亞·森“平等的正義理論”初探[D];山東大學;2005年

5 張軍壘;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正義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2年

6 范保丹;濤慕思·博格全球正義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

7 王沖;阿格妮絲·赫勒的超越正義理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8 王波;從同一性正義與差異性正義看羅爾斯、諾齊克之爭[D];吉首大學;2013年

9 白曉明;柏拉圖正義理論的探究[D];湖北大學;2013年

10 張薇;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西北民族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95726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95726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930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