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公民身份緣何缺失——韋伯的解讀及其限度
本文選題:古代中國 + 公民身份 ; 參考:《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年04期
【摘要】:在韋伯看來,中世紀西方城市是現(xiàn)代公民身份形成的基礎,而中國根深蒂固的宗族屏障、巫術(shù)性的祖先崇拜和軍事防御上的依附性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阻礙了孕育公民身份之搖籃的自主且自治的城市聯(lián)合體的出現(xiàn)。韋伯的城市社會學對古代中國公民身份缺失根本原因的揭示與闡釋是相當獨到和深刻的,具有很強的解釋力,但與此同時也自始至終都透露著濃厚的東方主義和統(tǒng)一體觀念。隨著后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發(fā)展,韋伯對古代中國公民身份缺失的城市社會學解讀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
[Abstract]:In Weber's view, Western c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were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itizenship, while the deep-rooted patriarchal barrier in China, the sorcery of ancestor worship and the dependence on military defense and other factors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itizenship. It hinders the emergence of autonomous and autonomous urban consortia that breed the cradle of citizenship. Weber's urban sociology reveals and interprets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the loss of Chinese citizenship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veals a strong concept of Orientalism and un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st-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Weber will face more and more doubts and challenges about the urban sociology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ck of ancient Chinese citizenship.
【作者單位】: 棗莊學院;
【基金】:山東省高校思政基金項目《國外公民教育思潮與當代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J12SY6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0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小章;;中古城市與近代公民權(quán)的起源:韋伯城市社會學的遺產(chǎn)[J];社會學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慶紀;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宗教觀的價值取向[J];蒲松齡研究;2001年02期
2 張?zhí)?;《聊齋俚曲集》飲食文化分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3 何麗;劉管平;巫叢;;海外對華城市史研究綜述[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2期
4 王亞明;;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5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6 楊光飛;;社會資本的經(jīng)濟學詮釋:限度及反思[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于翠玲;;孫中山《實業(yè)計劃》對印刷工業(yè)的論述及其影響——以民國時期印刷雜志對“總理遺教”的闡釋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8 王和生;“循!迸c“超越”——試論中國共產(chǎn)黨對現(xiàn)代化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9 任丙強;家庭與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對馬克斯·韋伯觀點的闡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王淵;;論孫中山的國民教育思想[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德忠;;發(fā)揮社會資本優(yōu)勢 促進黑龍江墾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A];黑龍江墾區(qū)現(xiàn)代化大農(nóng)業(yè)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專輯下冊[C];2009年
2 劉敏;;社會資本的建構(gòu):國家與社會互動的視角[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肖小明;;論民生問題背景下責任政府的構(gòu)建[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白中偉;;中國共產(chǎn)黨的使命與中國命運[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5 趙愛英;;落后地區(qū)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績效研究——基于天水市的分析[A];第二屆寶雞天水發(fā)展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6 陳雪玉;;社會資本視角下提高鄉(xiāng)鎮(zhèn)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進路[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7 李炯標;;淺析后農(nóng)業(yè)稅時代鄉(xiāng)村社會權(quán)威格局及其重構(gòu)——合作主義的視角[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8 陳華;;集體認同的變遷與重構(gòu)——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組織基礎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蔡瀟彬;;加強政府社會管理 完善社會管理格局——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胡佳;;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政府治理變革進路[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唐旭天;集團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09年
3 祁峰;和諧社會視域下中國城市居家養(yǎng)老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4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陳春常;轉(zhuǎn)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趙書松;動機視角的績效考核對員工知識共享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賴瑛;珠江三角洲廣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世昭;農(nóng)村社區(qū)既有與新興意見領袖的博弈[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郭倩;農(nóng)村低保對象的社會支持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胡昕宇;農(nóng)民視角下的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陳艷艷;河南省新農(nóng)村和諧文化建設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zhì)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6 劉正平;論我國物業(yè)稅的功能定位及稅制選擇[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鄧暉;非營利組織在我國大學生就業(yè)中的效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黃明宇;廣西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社會資本培育中的政府行為分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唐興霖,馬駿;中國村民自治民主的制度分析[J];開放時代;1999年03期
2 王小章;國家、市民社會與公民權(quán)利——兼評我國近年來的市民社會話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王小章;村民自治和公民參與[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艷霞;公民身份理論內(nèi)涵探析[J];人文雜志;2005年03期
2 李攀;;對公民身份雙重維度的演變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3 張海夫;;公民社會的生成與公民身份的變遷[J];云南社會科學;2008年S1期
4 趙光銳;;歐洲公民與國家公民:歐盟雙重公民身份問題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李明明;;從移民安全問題看歐盟的公民身份制度[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郭忠華;;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理論把握與本土化解釋[J];學海;2009年03期
7 郭忠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體系的建構(gòu)[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8 ;從嶄新的社會政策角度全面考察公民身份[J];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1期
9 岳立濤;;農(nóng)民社會資本的嬗變及其對農(nóng)民公民身份的塑構(gòu)——以山東農(nóng)村X村為例[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蔣紅軍;;公民身份導向的城市化發(fā)展及其影響[J];理論與改革;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會與公共秩序——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一種分析框架和政策維度[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任孟山;公民身份:西方與中國的時空錯異[N];華夏時報;2010年
2 邁克爾·J.桑德爾 王佳祺 編譯整理;公民身份:面向世界的認同與表達[N];社會科學報;2007年
3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馮玉軍;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身份”困境[N];檢察日報;2011年
4 特約記者 郭忠華 中山大學;重新思考女性主義公民身份[N];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特約記者 郭忠華 (中山大學);東方社會的公民身份[N];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楊綠 編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公民身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岳明珠;“婚姻狀態(tài)”脫離公民身份標簽尚需慎重[N];中國商報;2013年
8 英國開放大學教授 恩靳·F·艾辛 郭忠華 譯;公民身份行為在不同行動中得以實現(xiàn)[N];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陳小方;美海外居民紛紛放棄美國公民身份[N];法制日報;2014年
10 記者 胡光耀;放寬移民政策[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書文;公民身份與養(yǎng)老保障的平等[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2 張昌林;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偉;在平等與不平等之間:馬歇爾公民身份理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海榮;關于公民身份行為的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3 和雪;公民身份意識及其培育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4 吳曉;公民身份理論視角下的馬克思公民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5 李君靜;公民身份理論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6 于淼淼;T·H·馬歇爾公民身份理論評析[D];吉林大學;2015年
7 李佳雯;馬歇爾公民身份理論及其對中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啟示[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嚴俊;西方公民身份理論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郭歡歡;五四知識分子關于中國人身份的討論[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蔣少飛;西方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中的公民身份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566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85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