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訴求——國家與市民社會相互關系的討論
本文選題:國家 + 市民社會 ; 參考:《蘭州學刊》2013年02期
【摘要】:以國家與市民社會間關系的學術爭論為出發(fā)點,從理論上探討中國國家與市民社會兩者互動關系中,"正和博弈"的可能性及其意義,特別強調"新人民主權論"在新型關系模式構建中的積極意義。以期待形成一種社會與國家間的非對稱性的權力制衡。
[Abstract]:Based on the academic deb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sum gam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people's sovereignty the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elationship model. In order to form a society and the state of asymmetric balance of power.
【作者單位】: 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法律與政治學院;
【基金】:安徽省教育廳2011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社保政策對中產階層形成的作用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1sk644)
【分類號】:D03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述紅,黃仕紅;應對WTO挑戰(zhàn)的司法審查制度改革[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學發(fā)展觀與政府角色定位的經濟法思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3 陳海平;;困境與進路:司法改革語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4 趙宗亮;;權利政治初論——方法、觀念與實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5 閆海;;基于司法獨立的我國司法預算制度重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6 田飛龍;;中國村民自治的研究現(xiàn)狀與理論新思路[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7 鐘娟;姜起民;;行政相對人監(jiān)督行政的理論基礎[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8 儲新宇;美國總統(tǒng)與國會爭奪外交主導權的根源及實質[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9 高新華;論以人為本司法觀的理論基礎——從新憲法修正案談起[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10 余京華;;論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原平方;;社會網絡化(SNS)與中國公民社會想象[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孫光駿;;論當前憲政制度下的獨立行使檢察權[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梁曉淮;張洪得;;獨立化 公開化 法制化——檢察機關偵查權內部制約機制的檢討與重構[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王祺國;;論和諧司法[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王學成;;我國檢察權制約行政權的制度構建[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朱全景;;論檢察機關貫徹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高洪貴;;農民工參與公共決策探析——以協(xié)商民主理論為視角[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8 黃韜;;考察我國法院處理不良金融債權爭議案件的政治維度[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王耀東;;技術向工程轉化中媒體的社會責任[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周光輝;彭斌;;認真對待共和國——關于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的思考[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鄔先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6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7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張雪樵;經濟行政權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煥菊;我國農村養(yǎng)老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顧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會麗;論稅務行政復議制度[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秦中蕾;法律保留原則下的基本權利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吳旭東;《勞動合同法》立法過程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胡駿軍;法治背景下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郭春陽;司法能動抑或司法克制——“洛克納案”之辯[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賀磊;自由心證的法理與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劉基華;論罪刑法定原則在當代中國的實現(xiàn)[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章烽;論司法能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郗戈;;現(xiàn)代性的基礎:市民社會的分裂與整合[J];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2 黃少華,李彥;市民社會與中國研究[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3 徐覺哉;推進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深層思考——論市民社會建構的現(xiàn)實意義[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5期
4 王建平;從當代中國研究反觀國家與社會的關系[J];學術交流;2003年05期
5 黃珊珊;;市民社會淺述[J];金卡工程;2008年05期
6 唐慧玲;;國家與市民社會:從合流到分野——洛克市民社會思想探析[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年08期
7 陳創(chuàng)生;;市民社會與國家、政府職能、政治民主化[J];嶺南學刊;2007年06期
8 黃琴;蘭晶晶;;論市民社會視野中國家社會個人關系的合理構建[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張康之;張乾友;;城市、市民社會與近代國家的產生[J];人文雜志;2009年04期
10 唐士其;;整體性理解中的國家與社會:新制度主義的視角[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聞民;;公共性的特質——兼論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宋圭武;;國家的本質及國家職能[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杜維明;;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與市民社會[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4 吳友軍;;實踐本體論基礎的設定與文化批判轉向——論葛蘭西的實踐哲學[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山小琪;張周志;;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當代啟示[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沈榮華;鐘偉軍;;論服務型政府的責任體系[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7 曹俊漢;;從治理的觀念談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建構之關聯(lián)[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8 羅文東;;社會主義人權:理論與實踐的飛躍[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六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張勁松;;論NGO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困境及其消解[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汪偉全;;公共理性芻議[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藍旭明 楊威;“市民社會”與反腐敗[N];檢察日報;2003年
2 王新生;現(xiàn)代市民社會概念的形成[N];光明日報;2000年
3 井敏;新公共服務理論[N];學習時報;2003年
4 秦德君;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下)[N];發(fā)展導報;2001年
5 胡偉;中國政治學十年來研究聚焦[N];河南日報;2002年
6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金耀基 計海慶 整理;全球NGO浮出水面[N];社會科學報;2002年
7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及其對政治生活的影響[N];學習時報;2002年
8 博士系德國圖賓根全球倫理基金會秘書長 Stephan Schlensog 斯蒂芬·施倫索格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利徐學社譯校;作為文明對話基礎的“全球倫理”[N];文匯報;2010年
9 都宜金;城市農民工屬性理論研討會綜述[N];安徽日報;2003年
10 趙立波;淺說公共行政[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志勇;論市民社會與國家二分架構[D];吉林大學;2010年
2 敬海新;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劉沖;馬克思人權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寧樂鋒;民主政治及其認同根基[D];南開大學;2009年
5 劉靖北;現(xiàn)代中外政黨—國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維國;公共性理念的現(xiàn)代轉型及其困境[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7 周興杰;文化霸權理論與大眾文化研究的話語重構[D];暨南大學;2006年
8 曹典順;自由的塵世根基[D];吉林大學;2008年
9 許祥云;從思辨正義到實踐正義[D];吉林大學;2008年
10 饒義軍;多元現(xiàn)代性與政治發(fā)展[D];浙江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穎;解讀市民社會的概念[D];江南大學;2008年
2 齊盈盈;淺析市民社會理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3 姜正君;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理性之思[D];中共湖南省委黨校;2009年
4 王君麗;論財產權與西方政治文明[D];河南大學;2006年
5 陳紅桂;從公共領域到商議民主[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周前程;論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柯聯(lián)輝;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D];東南大學;2005年
8 彭輝;國家與市民社會分離的兩條路線[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曦寧;葛蘭西知識分子理論及其啟示[D];復旦大學;2009年
10 陸春香;論官僚制改革及其趨向[D];東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262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82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