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意識形態(tài):政治認同的理念性資源

發(fā)布時間:2018-03-25 22:45

  本文選題:意識形態(tài) 切入點:政治認同 出處:《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摘要】:意識形態(tài)是指一種相對持續(xù)和統(tǒng)一的信仰、理想與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是政治認同的理念性資源,是政治認同最原初的構成因素,也是較為持久的因素。意識形態(tài)對執(zhí)政的政治權力和民眾具有道義約束力,對政治認同的實現(xiàn)具有感召力。當政治認同的其它因素如經(jīng)濟績效等失去時,意識形態(tài)可能仍然延續(xù),甚至重新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可能在所維護的政治權力產(chǎn)生之前已經(jīng)存在。意識形態(tài)對政治體制產(chǎn)生重大影響,可促使一國執(zhí)政政治權力創(chuàng)立某種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的連貫性、持續(xù)性和發(fā)展性有益于政治認同的穩(wěn)定。
[Abstract]:Ideology refers to a relatively continuous and unified belief, ideal and value. Ideology is the conceptual resource of political identity and the original constituent factor of political identity. Ideology is a moral binding force on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people in power, and has a charismatic effect on the realiz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When other factors of political identity such as economic performance are lost, Ideology may still continue, or even develop again. Ideology may already exist before the political power it maintains. Ideolog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consistency,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re beneficial to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al identity.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D0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玉冰;;執(zhí)政黨政治認同的來源及強化政治認同的必要性[J];德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袁其波;;政治認同的概念與特征初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價值取向及資源整合[J];思想理論教育;2007年01期

4 程波輝;;政治認同的含義、特征與功能[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5 林偉健;;國家凝聚力: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房正宏;;政治認同的合法性價值:分析與建構[J];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04期

7 王增收;張飛;;公民政治行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與政治認同的連接點[J];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8 薛中國;;政治認同概念解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丁忠甫;鄭林;;政治認同的合力論分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10 胡建;劉惠;;社會公正:政治認同的制度性資源[J];理論探索;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峗;;現(xiàn)代中國思想中的社會范疇及其公理意識形態(tài)[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2 袁峰;;價值認同與當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礎[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李景鵬;;總序[A];入世與政府先行[C];2002年

4 黃華;;對“信念論政治”中的意識形態(tài)機制的考察——以“半夜雞叫”的文本演變?yōu)槔齕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楊勝生;;亨廷頓:預言家還是西方中心論者[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周思源;;錯誤前提下的危險結論——評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黨國英;;民主政治的動力:國際經(jīng)驗與中國現(xiàn)實[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李悅;;國家治理體系中執(zhí)政黨合法性探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礎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與政績追求[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余科杰;;論多黨制的分類[A];政黨關系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俊偉;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及其創(chuàng)新指向[N];學習時報;2009年

2 劉燕明編寫;意識形態(tài)全球化的本質(zhì)[N];社會科學報;2002年

3 薛中國;關于“政治認同”的一點認識[N];光明日報;2007年

4 姜躍;外國政黨意識形態(tài)的困境與調(diào)整[N];學習時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李彩艷;西方學術界的理論與意識形態(tài)[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李策(作者單位:市委宣傳部理論處);意識形態(tài)與和諧社會建設[N];長江日報;2005年

7 魯新安;和諧有賴于秩序 秩序離不開責任[N];南方日報;2006年

8 牟鐘鑒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導;仁和之道,,時代的呼喚[N];各界導報;2010年

9 王瑜;西方政黨與意識形態(tài)[N];學習時報;2001年

10 施雪華邋孔凡義;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與表現(xiàn)[N];中國教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立峰;意識形態(tài)幻象與晚期資本主義現(xiàn)實[D];吉林大學;2009年

2 潘非歐;思與公共領域的重建[D];復旦大學;2004年

3 胡鐵生;政治文化與文學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意蘊交映[D];吉林大學;2012年

4 周興杰;文化霸權理論與大眾文化研究的話語重構[D];暨南大學;2006年

5 羅峰;變革社會中的政黨權威與社會整合[D];復旦大學;2006年

6 李素艷;從宏觀政治到微觀政治[D];吉林大學;2008年

7 徐露輝;政治整合論[D];浙江大學;2009年

8 饒義軍;多元現(xiàn)代性與政治發(fā)展[D];浙江大學;2009年

9 禹海霞;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自身改革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10 胡滌非;近代中國政治變遷中的民族主義[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璐;利益、制度與價值—政治認同的邏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胡雪萍;葛蘭西的有機知識分子理論[D];黑龍江大學;2006年

3 苗枝文;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4 殷景志;新時期我國公民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訓導”困境[D];山東大學;2012年

5 孟令輝;城鄉(xiāng)政治認同比較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李培廣;現(xiàn)代化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D];山西大學;2003年

7 高飛;查爾斯·泰勒的政治認同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永良;從前蘇聯(lián)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看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9 朱琳琳;脆弱的聚合與離散的迷茫[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10 黃海嘯;政治合法性建構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分析[D];河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651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6651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2d1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