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啟蒙缺位與當代使命
本文選題:現(xiàn)代性 切入點:啟蒙 出處:《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現(xiàn)代性是現(xiàn)代社會的規(guī)定性,它標志著一種新的生存樣式。如果把現(xiàn)代性作為價值觀念來考察,那么其具有啟蒙定向。啟蒙既體現(xiàn)在個體自我的覺醒,也體現(xiàn)在民族國家的確立。近代以降,中國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現(xiàn)代性建構聯(lián)系起來,從而確立了民族國家。在全球化境遇中,一方面,重申啟蒙以促進個體自我的覺醒是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迫切任務;另一方面,培育市民社會和國人的公共精神是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特殊使命。
[Abstract]:Modernity is the stipulation of modern society, which marks a new living style. If modernity is considered as a value, then it has enlightenment orientation,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self. I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state. In modern times, China link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thus establishing the nation-stat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special mission of Chinese modernity construction to cultivate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public spirit of Chinese people.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貴州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JD2014036 貴州師范大學2014年博士科研啟動費項目,項目編號:社科博[2014]13號
【分類號】:D0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傅永軍;;啟蒙與現(xiàn)代性的生成[J];東岳論叢;2008年06期
2 李楊;“救亡壓倒啟蒙”?——對八十年代一種歷史“元敘事”的解構分析[J];書屋;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顏水生;;論“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及其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2 唐敏;;媚俗與抗爭——九十年代文學的兩個對抗性特征[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寇東亮;德性倫理研究的當代視野[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張器友;20世紀末我國文學頹廢主義論綱[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5 陸衡;;人民性 喜劇性 現(xiàn)代性——國統(tǒng)區(qū)諷刺詩歌得失談[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6 李明;;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與大眾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陶徽希;;?隆霸捳Z”概念之解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張勁松;;擬真時代:鮑德里亞媒介理論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陳文鋼;;“任性”的叛逆與“坎普”的顛覆——論蘇珊·桑塔格的“風格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10 蘇文婷;;從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主義看美術發(fā)展的線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舒;;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理性對人的禁錮與異化作用[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汪冬冬;黃鵬;;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社會危機與安全思想——對齊格蒙特·鮑曼思想的解讀[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鄭恩兵;;文學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內質即二者之關系[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4 王東;;接受視野下的抽象藝術理論[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呂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學與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糾葛——以魯迅為例[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杜振吉;王曉彥;;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生活的變革及其基本趨勢[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文兵;;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價值觀:多元中的追求[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8 謝加書;;試論電子信息技術進步對道德傳播的影響[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孫基林;王茜;;“游走”與“關系”:生命存在的空間形式——韓東詩歌解讀新視角[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羅騫;;詹姆遜對“生產方式”的堅持與闡釋[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媛;“人肉搜索”——數字媒介狂歡時代的“人的全面延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佳;美國新品格教育對我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啟示[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蔡芝武;畢飛宇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吳玲;文化全球化影響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之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周靚;《庫科茨基醫(yī)生的病案》的藝術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偉;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個人發(fā)展的雙重效應[D];湘潭大學;2010年
10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尚偉;;改革開放與中國的現(xiàn)代性建構[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9年03期
2 熊濤;陳付龍;;論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變奏[J];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3 孫育瑋;;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法的現(xiàn)代性建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柴建軍;;對當代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思考[J];黑河學刊;2008年06期
5 金岱;;論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的文化戰(zhàn)略[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6 劉詠;;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xiàn)代性建構模式[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2年05期
7 張琳;;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J];科學社會主義;2012年05期
8 魯溪;德國學者論市場原教旨主義對東南亞現(xiàn)代性建構的影響[J];國外理論動態(tài);1998年09期
9 王華崗;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與當代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J];學習論壇;2005年07期
10 郗戈;;馬克思“中國—東方”論說與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金丹元;張書端;;上海懷舊與時尚影像中的文化悖論[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國勝;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馮道安;試論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2 王勇;中國現(xiàn)代性的建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52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65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