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正史中《循吏列傳》的行政倫理解讀
本文選題:循吏 切入點:《循吏列傳》 出處:《黑龍江大學(xué)》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以行政倫理為研究視角,對歷代正史中的《循吏列傳》進行剖析。在論文開篇,首先對《循吏列傳》、行政倫理等相關(guān)重要概念進行了界定;其次,追溯“循吏”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背景,試圖探尋“循吏”的生存狀況會對歷代史官的擇人標(biāo)準(zhǔn)和行政倫理觀產(chǎn)生何種影響;再次,通過對歷代正史《循吏列傳》的行政倫理解讀,系統(tǒng)總結(jié)出《循吏列傳》蘊含的行政倫理內(nèi)涵、行政倫理規(guī)范論、行政主體道德養(yǎng)成論和為政以德論,以期梳理出《循吏列傳》的行政倫理思想體系;最后,對《循吏列傳》進行合理揚棄和現(xiàn)代性檢驗,期望能夠提煉出有價值的傳統(tǒng)思想精要,為現(xiàn)代中國的行政倫理構(gòu)建提供有益借鑒。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iography of official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dynas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sis, it define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Biography of officials",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so on. Tracing back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following officials",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how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ollow officials" will affect the standards of selecting people and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of historical officials, and thirdl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of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past dynasti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the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norm, the theory of moral cultivation of administrative subject and the theory of morality for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to sort out the administrative ethics thought system of "Biography by officials". In order to refine the valuable traditional ideas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 modern China, the rational sublation and modernity test are carried out on the Biography of officials.
【學(xué)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092;B82-05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越;;“官益大”須“心益小”[J];領(lǐng)導(dǎo)科學(xué);2011年21期
2 荊其柱;;芬蘭有個“中國村”[J];海內(nèi)與海外;2011年06期
3 魏強;趙國政;;李夢陽與何景明人生觀比較初探[J];人民論壇;2011年1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黎;;歷史的豐碑——兵團首部權(quán)威性正史《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發(fā)展史》評介[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xué)學(xué)會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2年
2 沈振輝;;評四庫全書總目正史類提要對于歷史考據(jù)學(xué)的貢獻[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李偉泰;;《史記·循吏列傳》的批判手法[A];司馬遷與《史記》學(xué)術(shù)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4 李小林;;《明史藝文志》“史部·正史類”勘誤一則[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5 王群生;;正史·信史·通史——巴渝山水“重慶賦” 《重慶通史》巴渝情[A];《重慶通史》首發(fā)座談會評論集[C];2003年
6 汝企和;;略論兩宋官府對史部書的?盵A];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輯——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南炳文;;正直博學(xué)的焦澹園[A];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xué)術(shù)研究60周年專輯[C];1994年
8 崔運武;;對魏晉南北朝私學(xué)的再認識[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陳文敬;;略論譜牒的作用與價值[A];閩臺譜牒民俗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王貴忱;劉志飚;;三國孫吳鑄錢問題探討[A];六朝貨幣與鑄錢工藝研究[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主持人:曹騰 嘉賓:中國科技證券研究所 王靜;通寶的“50正史”[N];中國證券報;2004年
2 騰卉榮;袁枚(二)——官聲好 人氣旺 “循吏”美名揚[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10年
3 劉隆有;民賊?民父?民俑![N];學(xué)習(xí)時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舒晉瑜;王松:書寫未進入正史的紅色生命[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李銀河;性的正史[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6 本報記者 海蘭 ;扶正史登科寶馬董事長第四次中國之行[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4年
7 羅立群;江戶川亂步與橫溝正史[N];文學(xué)報;2002年
8 整理 阮帆 肖迪;碑刻中暗藏正史之外的北京[N];北京科技報;2005年
9 黃力民;“官修正史”是否妥當(dāng)?[N];社會科學(xué)報;2003年
10 ;晚清正史缺載的歷史細節(jié)[N];北京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馬莉萍;中國古代交食的宿度記錄及其算法[D];中國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國家授時中心);2007年
2 武麗霞;唐代雜傳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4年
3 薛政超;湖南移民史研究(618-1279年)[D];南京大學(xué);2006年
4 任莉莉;葉德輝《書林清話》箋證[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9年
5 韓小龍;《南總里見八犬傳》史學(xu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3年
6 姜清波;入唐三韓人研究[D];暨南大學(xué);2005年
7 李學(xué)娟;兩漢教化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9年
8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2年
9 喻意志;《樂府詩集》成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3年
10 夏啟發(fā);明代公案小說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高闊;中國歷代正史中《循吏列傳》的行政倫理解讀[D];黑龍江大學(xué);2012年
2 孟彥;漢代循吏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2年
3 王曉妍;清代循吏審斷實踐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2年
4 朱良璞;循吏與兩漢政治[D];渤海大學(xué);2012年
5 袁瑜(王爭);循吏法律實踐的思想基礎(chǔ)淺析[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04年
6 王博;循吏與兩漢社會[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7 張東華;漢末魏晉時期“威惠”型官吏形態(tài)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4年
8 曲洪波;融合中的嬗變—漢代政治文化傳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4年
9 宋錫玲;中國古代正史隱逸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9年
10 吳娜;兩《唐書》女性史料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1年
,本文編號:16383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63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