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社會構造與鄉(xiāng)村建設: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陶希圣的鄉(xiāng)村建設思想

發(fā)布時間:2018-02-24 01:49

  本文關鍵詞: 社會構造 社會關系 鄉(xiāng)村建設 陶希圣 出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陶希圣把"解剖中國社會"與"中國社會史的決算"作為認識和解決中國問題的前提,通過對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構造的機理分析來探尋中國鄉(xiāng)村農民、農業(yè)與農村空前危機的根源。基于國民黨改組派的政治訴求,陶希圣主張回歸國民黨一大精神,堅持孫中山民生主義導向的建設思路,在現(xiàn)代中國革命的視野下謀劃土地問題、農民問題的解決,喚起民眾創(chuàng)造新社會、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與同時代的社會思想家和鄉(xiāng)村建設實踐者不同,陶希圣致力于揭示中國土地、農民和農村問題背后的社會關系,從生產關系角度縷析農民和農業(yè)問題折射的都市與鄉(xiāng)村、土地資本與生產資本、土地所有與使用、農民與商人資本之間的關系。
[Abstract]:Tao Xisheng regards "dissecting Chinese society" and "final accounts of Chinese social history" as the premise of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Chinese problems, and probes into Chinese rural peasants 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social na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root of the unprecedented crisis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political demands of the Kuomintang's reorganized faction, Tao Xisheng advocated returning to the KMT's great spirit, insisting on Sun Zhongshan's construction mentality guided by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lanning for the land issue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 Unlike contemporary social thinkers and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tioners, Tao Xisheng devoted himself to revealing the social relations behind China's land, peasants and rural problems. From the angle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tween land capital and production capital, between land ownership and use, and between farmers and businessmen 'capital,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problems of farmers and agriculture.
【作者單位】: 臨沂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鄉(xiāng)村建設思想(百年)史”(項目號:10&ZD076)
【分類號】:D422.6;D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翁賀凱;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學研究與革命論——兼論其與國民黨改組派之關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武乾;論梁漱溟的地方自治思想[J];江漢論壇;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蔣滸,謝潔菱;略論北洋政府時期的鄉(xiāng)民防匪[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楊濤;;非宗教運動與洹河流域的社會信仰變遷——兼論革命與民間信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荊蕙蘭;梁俊;;論平教會在民國時期鄉(xiāng)村建設中的作用[J];北方論叢;2007年03期

4 李鵬;程慶水;孟磊;;我國村委會組織性質分析——以法律地位為視角的考察[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吳瑞娟;;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與農村社會生活習俗變遷——從農村婦女地位及農民業(yè)余生活變化分析[J];滄桑;2010年02期

6 張翠莉;;淺析近代鄉(xiāng)村合作社的產生與發(fā)展——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中心[J];滄桑;2012年03期

7 何興華;;中國村鎮(zhèn)規(guī)劃:1979~1998[J];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2011年02期

8 鄧兆洲;曾憲軍;;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期

9 賀仲明;;新文學與農民:和諧與錯位——對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的檢討[J];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06期

10 鄭國;;“都市化”: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的青島模式[J];東方論壇;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何朝銀;;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活倫理重構探析[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陳麗;;清末民初鄉(xiāng)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啟示[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王立勝;;毛澤東“組織起來”思想與中國農村現(xiàn)代化社會基礎之再造——重讀毛澤東《組織起來》[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下)[C];2006年

4 鄭洪;;民國時期的農村衛(wèi)生改良概況[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11屆3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蘭世輝;;現(xiàn)階段村民自治與基層民主的幾個方向[A];人類學與鄉(xiāng)土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2005卷[C];2005年

6 張世保;;評今日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A];人類學與鄉(xiāng)土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2005卷[C];2005年

7 宣朝慶;;突破農村公共品供給的困境——民國知識分子參與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時代意義[A];中國近代鄉(xiāng)村的危機與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C];2012年

8 程朝云;;農復會與戰(zhàn)后臺灣四健會的設立與發(fā)展[A];臺灣歷史研究(第一輯)[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瑛;民國時期大學農業(yè)推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田靜;教育與鄉(xiāng)村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軍平;林耀華學術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溫潤芳;社會變遷中山西鄉(xiāng)土教材的編纂與應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陳園園;陶希圣與“食貨”學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吉安;權力、話語與社會控制[D];南京大學;2011年

8 蔡勝;輿論視野中的“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王忠海;基于可持續(xù)·科學—特色發(fā)展觀的和諧鄉(xiāng)鎮(zhèn)建設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10 趙曉林;中國近代農民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勇;抗戰(zhàn)時期國統(tǒng)區(qū)農貸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胡麗娟;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2010年

3 趙海林;福建省傳統(tǒng)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欠;1927-1937年山東農村經濟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孫璐;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曹文君;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思想的當代意義[D];浙江大學;2011年

7 季小艷;國民政府時期金水農場地權糾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春寶;再訪五公村:改革中的鄉(xiāng)村治理[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徐珊;從實驗到全覆蓋:我國農村社區(qū)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秦紅旭;探討1932-1936年女性疾病[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武乾;南京國民政府的保甲制度與地方自治[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2 唐賢興,唐麗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家整合的失敗與現(xiàn)代化計劃的受挫[J];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05期

3 陸建洪;;清末地方自治剖析[J];探索與爭鳴;199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楊;范泓;;“公竟渡河”之悲劇——陶希圣從政之痛[J];領導文萃;2009年24期

2 阿里夫·德里克;翁賀凱;;陶希圣:變革的社會限制[J];政治思想史;2011年02期

3 阮興;;法學與史學之間:20世紀上半期中國法學的跨學科研究趨向——以陶希圣學術研究為個案的探討[J];西部法學評論;2008年05期

4 張耀杰;;《隔代的聲音》中的隔代情懷[J];民主與科學;2008年02期

5 辛可可;陳伯達緣何一夜成名[J];黨史縱橫;2002年07期

6 鄭渝川;;近距離觀察美國法治[J];今日中國(中文版);2012年10期

7 ;蔣介石眼中的林彪[J];廣東黨史;1994年02期

8 ;“黃埔軍校與中國革命”學術研討會發(fā)言論文要點[J];紅廣角;2014年06期

9 沈寧;;一路之隔,兩家悲歡——憶馬寅初先生[J];領導文萃;2008年24期

10 李紅巖;;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思潮興起之原因探析[J];文史哲;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洪巖;;20世紀30年代關于奴隸社會的論爭[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李楊;陳獨秀的“最后見解”[N];南方周末;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園園;陶希圣與“食貨”學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許瑩瑩;在政治與學術之間—陶希圣評傳[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逄麗麗;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的陶希圣[D];山東大學;2010年

3 楊君君;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潮流中的點滴:陶希圣政治思想探析(1928-1949)[D];山東大學;2014年

4 李曉靖;陶希圣中國社會史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2843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52843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8e6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