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結構中的諫議制度及其現(xiàn)代意義
本文關鍵詞: 憲政 諫議 儒家 儒士 他律 出處:《天府新論》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憲政主義假定,任何個人既理性有限,又有人性弱點,若要使個人能夠滿足公共事務的要求遵行民意和天道,就要有一套監(jiān)督約束政治人物的制度,以彌補其個人缺陷。儒家傳統(tǒng)既強調政治人物的自律,以及改朝換代的他律形式,又注重建立諫議監(jiān)察制度,對君主的過失加以批評和糾正。這一制度是君主制"體制內"的限權機制,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實踐中有著積極意義和實際功用,并形成了"君過必諫"的諫議文化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這種制度與文化在今天沒有完全實現(xiàn)民主制度的社會中仍有借鑒價值,即使在民主社會中也有補充作用。要求批評政治人物的文化也是"自由表達"原則的重要的中國資源,鼓勵年輕諫官的傳統(tǒng)也支持年輕人表達意見的風尚。
[Abstract]:Constitutionalism presupposes that any individual has both limited rationality and human weakness, and that, if an individual is to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public affairs and comply with public opinion and providence, there must be a system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for politician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its personal defect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not only emphasized the self-discipline of political figures, but also emphasiz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remonstrance and discussion. To criticize and correct the monarch's fault. This system is the power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the monarchy "system",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nd formed the remonstrating culture of "you must remonstrance" and the spirit of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who took the world as their duty. This kind of system and culture still has reference value in a society where the democratic system is not fully realized today. Eve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the culture of criticizing political figures is an important Chinese resource for the principle of "free expression", and the tradition of encouraging young admonishers also supports the tradition of young people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作者單位】: 天則經濟研究所;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
【分類號】:D092;D6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雪玲;論唐代的封駁制度[J];史學月刊;2005年09期
2 宋靖;;封還詞頭與北宋的封駁制度[J];史學月刊;2007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水龍;曹潔;;《近思錄》產生背景谫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張曉紀;;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點及其成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3 張曉紀;;清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張yN;;從“專行誥詞”到“分押制敕”——北宋外制官在詔令頒行程序中的職事變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董文靜;;南宋臺諫取代執(zhí)政政治模式的形成——以董德元為線索的考察[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禹玉環(huán);;論清代貴州書院的特征[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12期
7 孟慶陽;;唐前奏議類文體論——以劉勰《文心雕龍》為中心的文體考察[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期
8 胡昭曦;;唐代張九宗書院建立時間探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9 馬桂菊;;明清時期襄陽府書院初探[J];成功(教育);2007年07期
10 江凌;蔡志榮;;試論明清時期湖北地區(qū)的教育與書院[J];長江論壇;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孟慶陽;;唐前奏議文體的發(fā)展演變及其特征[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徐永文;;王陽明與書院關系考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劉雙悅;;從書院學規(guī)淺談當今高校德育[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吉林;權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評估合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范明靜;大歷、貞元文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金榮洲;7-9世紀中外司法制度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化曉方;西漢散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董春林;南宋初期的冤獄與政治[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秦柯;以北京市海淀區(qū)為例的當前我國中學室外環(huán)境設計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宋祥;中國古代勸學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馬晨光;唐代司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鑾;元代地方監(jiān)察法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蔣連香;關于教育懲戒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0年
3 朱廈飛;比較視域下完善我國行政監(jiān)察體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張德恒;唐代武周時期詩歌略論稿[D];吉林大學;2011年
5 張曉芝;李華古文創(chuàng)作與盛唐儒學覺醒[D];西南大學;2011年
6 褚瑞;嵩陽書院辦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吳葉林;大學章程立法初探[D];西南大學;2011年
8 韓珂;晚清新式學堂之創(chuàng)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宿娜;新世紀大學生社團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肖紅兵;居洛士宦與北宋神哲朝政[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增香;明代六科給事中淺議[J];東疆學刊;1995年04期
2 張東光,李中;唐宋中書舍人院名物制度述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3 吳楓;關大虹;;封駁制度與唐初政治[J];歷史教學;1982年11期
4 張東光;唐宋時期的中樞秘書官[J];歷史研究;1995年04期
5 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下的三省機構與職權——兼論中古國家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J];歷史研究;2001年02期
6 王雪玲;論唐代的封駁制度[J];史學月刊;2005年09期
7 祁德貴;論唐代給事中的主要職掌[J];中國史研究;1995年01期
,本文編號:15134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51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