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架構王道政治哲學新解
本文關鍵詞: 董仲舒 王道政治 天人架構 出處:《人文雜志》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內圣外王"是儒家一以貫之的思想主題,如何內圣?有孔、孟、程朱、陸王的心性學之道統(tǒng)法脈傳承;如何外王?則有孔、荀、韓李、董子之王道政治的思想譜系。而內圣是為了外王,如何外王(治國——小康、平天下——大同)就成為儒家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王道政治是儒家所設想的外王之社會理想,而王道政治如何就成為儒家政治哲學的主要議題。董仲舒所建立的天人架構王道政治思想體系,為儒家解決王道政治之如何找到了一條路徑。董仲舒面對的是如何說明漢代政治的合法性,以及漢代思想文化如何大一統(tǒng)的問題。因此,他以儒家思想為基本立場,廣泛吸收道、墨、法、陰陽家等各種思想,以天人感應、陰陽之道來架構王道政治思想理論體系,形成了天道、王權、禮法為一體的王道政治哲學。這個理論架構成為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原則,影響了后來中國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走向。
[Abstract]:"inside and outside the King" is the Confucian ideological theme, how to consecrate inside? Kong, Meng, Cheng Zhu, Lu Wang's psychology and nature of the tradition of inheritance; how the outside king? There are Confucius, Xunzi, Han Li, Dong Zi of the 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king. And the inside is for the outside king, how the outside king (governing the country-well-off. "leveling the world"-"Datong")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politics of king's way is the social ideal of the outside king envisioned by Confucianism. And how to become the main topic of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Dong Zhongshu established the structure of the political ideology system of the emperor. Dong Zhongshu was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how to explain the legitimacy of Han Dynasty politics and how to unify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Han Dynasty. He took the Confucian thought as the basic standpoint, widely absorbed all kinds of thoughts, such as Tao, Mo, law, Yin-yang family and so on, and constructed the political thought theoretical system of Wang Dao by the way of nature and man, Yin-yang, and formed the heavenly way, Wang Quan.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becam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Chinese political ideology.
【作者單位】: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D092
【正文快照】: 王道政治一直是中國古代政道構筑中的核心議題。王道政治是以崇尚王權作為社會秩序的核心,以尊道義為社會政治與倫理行為的出發(fā)點,以保民為施政的基本要求。王道政治發(fā)韌于殷商天命觀念的消解,人文主義成為政治活動要素的西周時期。春秋時期,隨著尚力求霸的強權政治的登場,儒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志如;;中國法學學術研究的“50歲現象”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2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程宏亮;;論韓駒詩學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錢廣榮;;道德悖論現象之“惡”及其認識論意義[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譚黎明;;漢代農作物的耕種技術探討[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04期
6 蔡保興;;論荀子“禮”與霍布斯“約”思想之異同[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張鶴耀;;淺析先秦時期的“天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8 霍學民;;中美大學生英語作文中人稱代詞的對比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9 余敏先;米學華;;韓劇在中國熱播的文化反思[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劉剛;宋玉大小言賦寓意探微[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若英;;信息公開——強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維度[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余繼平;;涪陵陳氏莊園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意蘊[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范灄梅;;上博楚簡《孔子詩論》與《子羔》篇性質小議[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4 楊朝明;;經典新讀與孔子思想再認識[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第六章 外語教學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C];2008年
6 姚小鷗;王克家;;《論語·憲問》篇“駢邑三百”解[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7 廖名春;;《論語》“學而時習之”章新探[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8 許子濱;;從《左傳》看《儀禮》的成書及其反映的時代[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9 郭慧;;王船山對精神自由的祈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10 聶春艷;;論清代小說《金鐘傳》中的天津形象[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上)[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6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尹佳濤;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9 潘新麗;中國傳統(tǒng)醫(yī)德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sノ,
本文編號:14908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49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