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正義”進程中的十個“逆”向量
本文關鍵詞: 現(xiàn)代性 存在 正義 逆 技藝 出處:《學術月刊》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歷史進程中的一種"進步",現(xiàn)代性在確立"正義"的歷程中始終伴隨著一種不可抗拒的"逆"量。正是這"正"與"反"的對峙、抵抗、辯解與合謀,演繹出現(xiàn)代文明的奇跡。而"去存在"的存在、"負增長"的增長、"隱結(jié)構"的結(jié)構、"潛規(guī)則"的規(guī)則、"反文化"的文化、"無意識"的意識、"偽道德"的道德、"擬真實"的真實、"亞穩(wěn)定"的穩(wěn)定、"不公正"的公正,則繪就了現(xiàn)代性"正義理念"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反動圖式。它揭秘了現(xiàn)代性成就的黯然與失落,映現(xiàn)了人類智慧的寬度與限度。現(xiàn)代性中的"逆"既是對現(xiàn)代性的強化,亦是對現(xiàn)代性的消解。如果說現(xiàn)代性的"正"是神圣的,那么其"逆"則是越軌的,但最終回歸為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性的"逆"向既是先天的,也是后生的;既是古老的,也是萌動的。
[Abstract]:As a kind of "progres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modernity has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an irresistible "inverse" quantity in the course of establishing "justice". It is this confrontation, resistance, justification and collusion between "positive" and "anti-". Deduce the miracl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to exist", the growth of "negative growth", the structure of "hidden structure", the rules of "hidden rules", the culture of "anti-culture"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unconscious". The morality of "pseudo-morality", the truth of "quasi-truth", the stability of "substability" and the justice of "injustice". It illustrates the reactionary schemata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of modernity in the world, which reveals the gloom and loss of the achievement of modernity. It reflects the width and limit of human wisdom. The "inverse" of modernity is not only the strengthening of modernity, but also the elimination of modernity. If the "positive" of modernity is sacred, then the "inverse" of modernity is deviant. But the ultimate return is modernity. The "inverse" direction of modernity is not only innate, but also postnatal; Old as well as germinating.
【作者單位】: 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一體化及實踐路徑研究”(12BKS08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資本論》及其手稿對資本的倫理批判”(12YJA710013的中期研究成果
【分類號】:D091
【正文快照】: “現(xiàn)代性”指的是與資本主義精神相適應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生活行為方式。作為歷史進程中的一種“進步”,從現(xiàn)代性誕生起,它就包含著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內(nèi)在矛盾。因此,現(xiàn)代性又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增生的思想和實踐力量。這種正反力量的對抗,使得現(xiàn)代性永遠處在不穩(wěn)定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nóng)民主體地位是新農(nóng)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8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nèi)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9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胡豐順;;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四個堅定不移”的辯證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9 丁勝;中國制造業(yè)貨幣政策效應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4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7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孫德茹;和諧社會視閾下的公民道德建設[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克龍;姚榮東;林茂申;;反思公共行政的發(fā)展邏輯——兼論現(xiàn)代行政發(fā)展的正義導向[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2 李克龍;姚榮東;林茂申;;反思公共行政的發(fā)展邏輯——兼論現(xiàn)代行政發(fā)展的正義導向[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毛勒堂;正義:不可或缺的存在之維[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王朔;;解析為什么自由主義是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物[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年10期
5 李遠行;傳統(tǒng)復興?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化理論研究的主體視角與功能主義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李慶鈞;公平的正義:良序社會的構建理念與路徑[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劉化軍,潘沁;論政治的現(xiàn)代性[J];甘肅理論學刊;2004年04期
8 張彭松;李彥龍;;烏托邦的歷史演進及其困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龐文敏;;關于后現(xiàn)代思潮及其意義的再認識[J];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10 姚尚建;;淺析政府人的現(xiàn)代性[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程倩;;契約型政府信任關系:工具的與歷史的[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2 彭學農(nóng);;對《帝國》的批判性分析——評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3 肖瑛;;構建總體性的友好社會——涂爾干的社會團結(jié)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4 萬俊人;;政治如何進入哲學[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5 孔繁斌;;民主治理研究:一個承認政治的框架[A];首屆青年中國公共行政學者論壇: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弗里德里克·詹姆遜;劉春榮;;全球化與政治策略[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二輯)[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為正義?[N];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本報特約記者 吳冠軍;“9·11”周年祭:諾亞方舟駛向何方?[N];社會科學報;2002年
3 陳少峰 歐陽為;糾正正義:解決不公平的新思路[N];經(jīng)濟參考報;2010年
4 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jīng)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雪冬;風險社會中的制度想象力[N];文匯報;2007年
5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現(xiàn)訪學于普林斯頓大學 應奇;從“西化”到“化西”[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6 東莞法律學者 雪笠;公民不服從:追求正義不可缺的武器[N];東莞日報;2010年
7 思郁;后現(xiàn)代政治的困境[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8 何包鋼;正義:烏有之情與現(xiàn)實之域[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9 陳永國 (美)霍米·巴巴;弱勢化:一種新的全球化[N];社會科學報;2002年
10 曾業(yè)松;“仁”與“正義”[N];學習時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忠華;解放政治的反思與未來[D];復旦大學;2004年
2 王歐;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D];吉林大學;2005年
3 葉穎;普世秩序的多元表達[D];北京大學;2007年
4 孟昭武;行政權力行為的倫理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6 曹典順;自由的塵世根基[D];吉林大學;2008年
7 儲誠喜;哲學診斷與當下關切[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素艷;從宏觀政治到微觀政治[D];吉林大學;2008年
9 徐震;哈貝馬斯商談政治觀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10 寧樂鋒;民主政治及其認同根基[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倩;民族主義: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D];廈門大學;2006年
2 柳聞鶯;現(xiàn)代性與儒家心性之學[D];黑龍江大學;2004年
3 賈婕;論烏托邦范疇的人文價值[D];山西大學;2007年
4 馬俊紅;吉登斯現(xiàn)代性西方國家權力思想的理論分析[D];山西大學;2008年
5 陳媛;權力的“政治解剖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潘建屯;超越現(xiàn)代性的阿倫特思想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郭君;公共政策評估質(zhì)量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8 肖文歡;極權主義與公共政治[D];蘭州大學;2008年
9 鄭維偉;正義與人倫[D];蘭州大學;2006年
10 朱琳;試論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信任問題[D];河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84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48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