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修身之學述論_《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孔子三朝記》考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首都師范大學》 2007年
司馬遷《五帝本紀》研究
趙文娜
【摘要】: 自《五帝本紀》誕生以來,學術界對它的關注可謂歷史研究有余,文學研究不足。本文吸收借鑒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對《五帝本紀》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進行文學研究,即首先從司馬遷之前神話傳說和古文獻中的五帝出發(fā),梳理出五帝的形象。之后深入《五帝本紀》研究司馬遷筆下、心中的五帝是什么形象。通過這兩組形象的對比,我們能夠發(fā)現司馬遷對五帝的加工和創(chuàng)作,而且通過結合司馬遷自己的思想、經歷和當時的社會風氣,可以考察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這就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分為緒論和正文兩部分。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本文的寫作目的和意義,論述了學術界關于《五帝本紀》研究的發(fā)展過程和現狀,包括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本文創(chuàng)作的價值和獨特角度。 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是對司馬遷之前及同時代的文獻典籍中有關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位帝王的史料進行搜集整理。由于黃帝的影響最大、地位最高,所以對他進行重點考察。通過研究這些史料,我們初步了解了上古神話傳說中五帝的歷史形象、地位、具體功績等。 第二章主要對《五帝本紀》中的五帝形象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不僅確立了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地位,而且,他在《五帝本紀》中所塑造的五帝,在血統(tǒng)上一脈相承,在事業(yè)上也形成了一個發(fā)展、完善,最終成就大業(yè)的過程。并且,五帝也成為理想帝王的形象,成為后世帝王的典范。 第三章主要結合司馬遷的生平經歷、思想和時代背景來考察其創(chuàng)作意圖。本文認為,,司馬遷創(chuàng)作《五帝本紀》以及塑造五帝形象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從他進步的歷史觀出發(fā),梳理中華民族根脈;另一方面是實現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想。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I206.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桂珍明;;《史記·五帝本紀》五帝世系與先秦時期民族融合的關系[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10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易寧,易平;“司馬談作史”說質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朱發(fā)建;司馬遷對“六經”與史學關系的認識[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劉力;董仲舒大一統(tǒng)帝國的社會控制思想[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韓兆琦;司馬遷的民族觀[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王盛恩;司馬遷的民族觀及其對民族融合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劉陽仁;中國文明史的開端 《史記》的總綱─—《史記·五帝本紀》散論[J];懷化師專學報;1999年06期
7 尤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J];零陵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8 郭維森;讀《史記·五帝本紀》札記[J];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02期
9 黃懷信;關于《大戴禮記》源流的幾個問題[J];齊魯學刊;2005年01期
10 孫錫芳;;《史記·五帝本紀》五帝說淺析——兼論先秦時代產生的兩種五帝說[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華;;粲若經傳 繼乎六籍——論《史記·五帝本紀》采納《孟子》的學術史意義[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羅維;;司馬遷的死亡情結與悲劇意識——《史記》人物傳記的死亡敘事分析[J];船山學刊;2006年04期
3 夏敏;;析《史記》中兩位皇家女性的人生狀態(tài)——從漢高祖的婚姻感情糾葛談起[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9年01期
4 丁進;;今本大、小戴《禮記》編者誤說清理[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02期
5 趙振坤;朱張毓洋;;韓國《史記》與《三國史記》比較文學研究概況[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6 魯云華;司馬遷《史記》創(chuàng)作動因論——從《太史公自序》說起[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7 章羅生;關于中國報告文學研究的歷史回顧與理論思考[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0年06期
8 李桂民;;神農氏、烈山氏、炎帝的糾葛與遠古傳說的認識問題[J];理論學刊;2012年03期
9 尤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J];零陵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10 孫景壇;;西漢初期的“黃老之治”新探[J];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春華;顏回資料輯考[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再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于海洋;帝國主義批判與世界國家的規(guī)范性探討[D];吉林大學;2008年
5 郭鐵娜;漢代非主流文學與漢代社會[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周悅;晉隋之際南北文學融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寧;《史記》中悲劇士人的形象意義[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向向;《孔子家語·王言解》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朱贊贊;《孔子三朝記》考述[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庭偉;司馬遷社會思想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欒春磊;“奇”:司馬遷的藝術追求[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金偉;《史記》人物之生死解讀[D];陜西理工學院;2011年
7 張于;《史記》四字格詞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存周;《大戴禮記》詞匯研究[D];廣州大學;2006年
9 李蓉;論美國的《史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郭曉華;試論十六國時期胡漢分治的幾個問題[D];四川大學;2006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中奎;;“三皇”和“五帝”:華夏譜系之由來[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唯聲;中國文明的起源應上溯至五帝時代[J];北方論叢;1996年04期
2 趙生群;司馬談作史考[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3 朱本源;孔子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J];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03期
4 賴長揚;;司馬談作史補證[J];史學史研究;1981年02期
5 顧頡剛;;班固竊父書[J];史學史研究;1993年02期
6 周文玖;司馬遷的“大一統(tǒng)”思想[J];唐都學刊;1994年06期
7 楊向奎;應當給“有虞氏”一個應有的歷史地位[J];文史哲;1956年07期
8 周先民;盡善盡美的理想帝王──讀《史記·五帝本紀》[J];文學遺產;1995年03期
9 周蘇平;;堯、舜、禹“禪讓”的歷史背景[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10 謝寶笙;堯舜禪讓與五帝文化[J];許昌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新科;王曉玲;;《史記·五帝本紀》與西漢文化的建構[J];求是學刊;2011年04期
2 張強;李丹;;論《本紀》在《史記》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論《史記》以《五帝本紀》為開篇的原因[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黃季耕;;無韻之離騷——《史記》評論之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03期
4 沈延發(fā);司馬遷論《易》[J];殷都學刊;1993年03期
5 李安本;淺談司馬遷《貨殖列傳》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1997年01期
6 曹迎;略論司馬遷《史記》的悲劇性[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7 王強;;試評古今兩位硬漢作家[J];文學教育(上);2007年01期
8 王愛國;;司馬遷人生抉擇的文化價值——再讀《報任安書》所想到的[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08年03期
9 朱孟軍;;白璧無瑕[J];思維與智慧;2010年01期
10 盧南喬;論司馬遷及其歷史編纂學——紀念司馬遷誕生二千一百周年[J];文史哲;1955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錟輝;;《史記》贊辭褒貶的修辭意義[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2 薛瑞澤;;西漢以后對司馬遷的評介[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3 陳小赤;;略論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先進性[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4 周忠慶;;司馬遷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的史學家[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5 呂培成;;從《春秋》大義到《史記》之立意提要[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6 劉華祝;;釋司馬遷“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而遭腐刑[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7 方銘;;《史記》的尊孔重儒問題[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8 雷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著史宗旨述論[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9 崔繼軍;趙佳妮;;《史記》微言張騫的幾種情況[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10 陳少輝;;莎士比亞與司馬遷死亡觀比較[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莊亭;[N];北京日報;2001年
2 李丹;[N];珠海特區(qū)報;2008年
3 文廣;[N];聯(lián)合時報;2000年
4 呂培成 吳玲玲;[N];光明日報;2005年
5 儲國強 張琳;[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6 孫豹隱 樊兆青;[N];人民日報;2001年
7 白漠男;[N];中國改革報;2006年
8 劉琪;[N];中國藝術報;2003年
9 彩霞;[N];中國檔案報;2004年
10 凌朝棟;[N];渭南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苗向陽;太陽能玻璃的加工及應用技術研究[D];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2009年
2 吳雄英;毛滌復合紗線加工、結構、力學性能及其織物[D];東華大學;1999年
3 汪高鑫;董仲舒與兩漢史學思想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寧;《史記》敘事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丁國盛;中英雙語者詞匯表征與加工的腦機制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1年
7 鄭泓;聚合物擠出成型過程計算機模擬與流場中大分子鏈形態(tài)流變學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8 任剛;《史記》人物取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喬宇;柑橘汁香氣活性化合物的鑒定及其在加工和儲藏中的變化[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年
10 王濤;元前《史記》詮釋文獻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文娜;司馬遷《五帝本紀》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福燕;司馬遷與魯迅比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3 郭春雨;《史記》的中下層人物形象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趙德祥;漢代儒家商人觀念[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5 杜建蓉;司馬遷、桑弘羊經濟思想比較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6年
6 吳學哲;論司馬遷與《周易》[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7 肖宏麗;司馬遷的帝王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8 路雪莉;司馬遷文學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9 張秋佳;從《史記》征引史料看司馬遷的文獻整理思想[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10 金媛媛;司馬遷筆下的商人與政治[D];內蒙古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孔子三朝記》考述,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41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22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