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華民族復興觀念的生成及其衍化
[Abstract]:The source of the concept of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logan "rejuvenating China" put forward by Sun Zhongshan in 1894. After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was quickly finalized and quickly developed into a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which was widely spread and influential, which tended to deepen and soar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circles have made extensive exploration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cluding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status,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vitality,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etc. There are different designs in politics.
【作者單位】: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2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大華;;“九一八”后的民族復興思潮[J];學術(shù)月刊;2006年04期
2 謝群洋;;儒學復興與中國文化之未來發(fā)展——牟宗三“儒學第三期發(fā)展”說再議[J];學習與探索;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文南;;論《圣經(jīng)》中人的存在——人與天地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2 胡河寧;孟海華;饒睿;;中國古代人際傳播思想中的關(guān)系假設(shè)[J];安徽史學;2006年03期
3 吳凡明;;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倫理生態(tài)建構(gòu)[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28期
4 余潔平;儒家道德形而上學的建立——論賀麟的道德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蕭成勇;;傳統(tǒng)倫理變革與社會公德培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郭淑新;;慧遠的“因果報應”論新詮[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朱樂朋;;論桂馥的書法成就[J];書畫世界;2010年06期
8 盧丙華;;論賀麟翻譯的哲學思想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馬海霞;;論《鑄劍》與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精神聯(lián)系[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10 劉穎;;“宗教為道德之體,道德為宗教之用”——論賀麟的宗教思想[J];北方論叢;2008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強;;道德資源整合與網(wǎng)絡道德建設(shè)[A];繁榮學術(shù)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王義;;淺析新儒家對經(jīng)濟的態(tài)度——以賀麟為例[A];孔學研究(第十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第四屆理事會換屆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楊文志;;學術(shù)交流及其對學術(shù)生態(tài)的影響[A];學術(shù)交流與學術(shù)生態(tài)建設(shè)——中國科協(xié)第二屆學術(shù)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孟凡濤;張濱;;關(guān)于學術(shù)生態(tài)建設(shè)的幾點思考[A];學術(shù)交流與學術(shù)生態(tài)建設(shè)——中國科協(xié)第二屆學術(shù)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段江麗;;理學與《三言》、《二拍》中的道德說教[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6 郭芳;;文化認同與文化安全[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2)[C];2008年
7 張殿元;;廣告文化批判研究范式芻議[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8 黃嶺峻;;論白堅武的轉(zhuǎn)變——一個價值相對主義含混性的實例[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9 張娜;王玲娟;;從巴蜀菜名的獨特視角品析中國文化底蘊[A];2010年重慶市語言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蕭伯符;彭君;;弘揚人民司法精神,倡導以人為本的審判改革[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shù)[D];南開大學;2010年
3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煉;張君勱的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6 高阿蕊;戰(zhàn)國策派的美學思想初探[D];西南大學;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9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晴;從“教化”到“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楠;賀麟文化哲學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翠杰;論和諧社會建構(gòu)中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伍本霞;論張君勱“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學;2010年
4 陳艷平;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經(jīng)濟道德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謝飛揚;我國中學德育文化重構(gòu)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肖志珂;張君勱論德與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新國;傳統(tǒng)憂患意識與中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麗;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曉鵬;論信仰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shè)中的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宗海玲;當前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鄭大華;30年代的“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的論戰(zhàn)[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雷;;五四運動與民族復興[J];紅旗文稿;2009年08期
2 史全生;;民族危機的警鐘與民族復興的起始[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3 鄭大華;喻春梅;;論九一八事變后文化民族主義思潮[J];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4 魏萬磊;;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復興話語譜系的形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鄭德榮;黃偉;;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樞紐——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5周年[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0年09期
6 梁柱;;走向民族復興的歷史啟示——讀《復興之路》[J];求是;2010年23期
7 閻玉田;;“新生活運動”的發(fā)動與結(jié)局初探[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8 張可榮;;“民族復興”的歷史內(nèi)涵與當代意蘊[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戴立文;;認清歷史使命,培育民族精神——基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的現(xiàn)實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10 李百齊;;以史為鑒 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海鵬;;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論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2 吳儀;;孫中山先生大亞洲主義的時代意義[A];“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別必亮;;民國時期我國高校校歌探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馮曉榮 實習生 劉姣;“黃帝旗幟·辛亥革命與民族復興”學術(shù)研討會開幕[N];陜西日報;2011年
2 張海鵬;從民族復興的角度認識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新華社評論員;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實現(xiàn)民族復興[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4 孫承斌(新華社記者) 李術(shù)峰(新華社記者);傳承民族復興的薪火[N];解放軍報;2001年
5 記者 解嚴;熱情歡迎各界人士來陜西祭祖敬宗建言獻策表達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和民族復興美好愿望[N];陜西日報;2004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執(zhí)筆:張海鵬;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N];光明日報;2005年
7 ;民族復興還要弘揚抗戰(zhàn)精神[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8 原四川省重慶市委副書記 政協(xié)副主席 孟廣涵;弘揚抗戰(zhàn)精神 實現(xiàn)民族復興[N];重慶日報;2010年
9 中共清華大學黨委書記 陳希;繼承發(fā)揚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 擔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N];新清華;2005年
10 榮維木;“自力更生”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N];學習時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溫波;南昌市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鵬;抗戰(zhàn)時期民族復興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2 翟明龍;清末民初民族復興思想萌芽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 楊兆貴;“九一八事變”后的民族復興思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治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族主義思潮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7年
5 張明平;中共南方局的文藝策略[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6 任志勝;九一八后蔣介石的民族復興思想研究(1931-1937)[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7 付窈;費希特民族主義思想在20、30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傳播和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8 田力;抗戰(zhàn)時期錢穆民族復興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9 嚴志;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國策派的民族復興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10 班忠玉;新生活運動與民國社會生活[D];蘇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2057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20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