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源遠流長。近代中國遭遇西學東漸后,封建社會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轉變。特別是西方列強侵入后,中國被迫開始了救亡圖存的自救改革。清政府及其當權者推行的洋務運動開始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目的是在鞏固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強”和“求富”。為此,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改革——興辦民族軍事技術重工業(yè)、民用工業(yè)和技術人才培養(yǎng)方面成績顯著。特別是近代洋務學堂的創(chuàng)立和留學生的培養(yǎng)為近代科技提供了強大的知識和人才保障。在被迫開辦“洋務”的過程中,中國開始接觸了西方近代科學并促進近代化興起。洋務運動對于中國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奠基時期,它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經(jīng)過洋務運動,中國從清末的閉關鎖國逐漸發(fā)展到能夠接納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 文章從西學東漸入手,分析明清時代近代科學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而沒有獲得發(fā)展的原因分析。詳細介紹了洋務運動的發(fā)起過程和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為指導,引進西方先進科學在各領域的體現(xiàn)。重點論述了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科技發(fā)展的影響,并通過將中國洋務運動與日本維新運動的比較,總結出“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的不同影響。在最后一部分的結語中,客觀評價了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洋務運動盡管失敗了,但它是近代史上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學位授予單位】:渤海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322.9;K256.1
【目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曙東;如何從近代化角度評價洋務運動[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蔡建;洋務運動的歷史進步性[J];吳中學刊;1994年02期
3 陳希;;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淺析[J];改革與開放;2011年04期
4 田正平,楊云蘭;李鴻章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04年01期
5 丁鋼;早期教育現(xiàn)代化的選擇與失落:一個比較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04年03期
6 韓小林;洋務派與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播[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2期
7 洪英俊;論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chǎn)生的體制原因[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8 蔡新職;;清末新政教育變革對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影響[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高慶節(jié);黃麗華;;論洋務派科技觀對中國近代科技發(fā)展的影響[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朱澤忠;;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衰落原因之分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文濤;近代中日技術引進與發(fā)展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宜凱;洋務派科技引進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王輝;洋務運動時期海外游記與西學東漸[D];吉林大學;2007年
4 宋紅霞;洋務運動時期西方自然科學的輸入及其影響[D];鄭州大學;2007年
5 董明月;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9年
6 方宗瑋;試論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之差異[D];延邊大學;2010年
7 張哲慧;傳教士與洋務運動時期科學建制萌芽[D];山西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志國;;周馥與清末“新軍”的編練[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2 方英,黃長貴;試論李鴻章身邊的洋顧問[J];安徽史學;2000年04期
3 楊華山;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建設的二難困境——晚清專利與官利制度述評[J];安徽史學;2002年02期
4 白文剛,冀滿紅;皖北鄉(xiāng)土因素與淮系集團的發(fā)展[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5 嚴亞明;;試析報效制——晚清時期一種特殊的企業(yè)分配制度[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6 陳玉璽;鄧小平對科學技術本質觀的發(fā)展[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馮曉英,王玉明;英文寫作中漢式英語的文化與思維淵源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8 李昌舒;新理學負的方法的美學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歐陽躍峰;唐廷樞:中國第一位近代企業(yè)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秦丹丹;孫勝忠;;影像·信念·理性——從柏拉圖的“洞喻”看《死者》中的眾生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本文編號:2023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