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災劵_以1931年江淮水災救濟為例.pdf
本文關鍵詞:1931年江淮水災救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民國江蘇救災機制研究:以 1931年江淮水災救濟為例
內(nèi)容提要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史研究的拓展與深入,災荒成為史學者透視
近代中國社會的一個視角,也因此而成為學者關注的學術(shù)熱點之一。對災荒與政
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梳理與研究,并對古代國
家的荒政制度與救災政策作出了有益探索。這些成果為我的研究在思路的啟發(fā)、
理論的借鑒、資料的索引等方面助益良多。但是,前人的研究或已有的成果,在
拓展與深化某一領域的同時,也會引發(fā)出更多的問題。正如同心圓一樣,面積越
大,所接觸和涉及的領域越廣,所面臨的空白點也就越多。換言之,前人的研究
既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又給我們的選題留下了余地與空隙。
追蹤前沿動態(tài)后發(fā)現(xiàn),目前對民國時期災荒救助進行區(qū)域化與個案研究的專
題之作尚不多見。本文即試圖以江蘇省 1931年江淮水災的救助為例,來剖析當
時的救災機制。本文共分四章。實際上回答了“為何要救災、能否救災?以及怎
樣去救?救得結(jié)果與程度如何?”這樣幾個問題,其中,救災機制是本文的中心
線索,其余問題則是這一中心議題的鋪墊、展開與照應。
首先:第一章“水災對政府與社會的挑戰(zhàn)”,構(gòu)成了救災的前序與鋪墊,從
時空背景上交待了江蘇省救災所面臨的威脅與挑戰(zhàn),以及為此所具備的救災的可
能條件。水災從經(jīng)濟、政治、社會各個層面對國家與社會分別造成全方位的威脅
與挑戰(zhàn),要求政府與社會迅速做出反應,出臺相應的救災政策,制定完善的救災
機制。這一部分主要回答了“為何要救災”以及“救災的前提條件與能力如何?”
這樣兩個預設的輔助問題,為下面救災的展開作了背景鋪墊與伏筆交待。
其次:第二章“動員、組織及調(diào)控
本文關鍵詞:1931年江淮水災救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49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7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