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內、外城官醫(yī)院的醫(yī)療救濟研究
本文選題:內、外城官醫(yī)院 切入點:京師警察廳 出處:《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02期
【摘要】:京師內、外城官醫(yī)院是存續(xù)時間最長,被公認設立最早的北京官立醫(yī)院,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全民救濟性質,對民眾實施免費醫(yī)療。它的設立有"新政"的背景,仍帶有傳統(tǒng)"仁政"下"恤民"政治的特點,但其改變了政府傳統(tǒng)的救濟模式,更深層地考慮到了貧弱群體的日常生活,救濟面更寬,帶有普遍人性關懷的意味,是傳統(tǒng)救濟向現(xiàn)代社會福利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近代北京的內、外城官醫(yī)院(包括改名后的市立醫(yī)院)對貧困民眾所進行的免費醫(yī)療一直持續(xù)到民國結束,可以看作是當時政府進行社會管理的一種常設制度。
[Abstract]:Among the Beijing teachers, the Extra-city official Hospital is the oldest one established in Beijing. Its bigges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it has the nature of national relief and provides free medical treatment to the public.Its establishment has the background of "New deal" and sti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ssionate" politics under the traditional "benevolent government", but i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relief mode of the government, taking deeper into account the daily life of the poor and weak groups, and the relief scope is wider.With universal humanity concern, i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raditional relief to modern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In modern Beijing, the free medical treatment for the poor was carried out by the Extra-city official Hospital (including the renamed Municipal Hospital) until the e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permanent system of social management by the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作者單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基金】:天津社會科學院院重點課題項目(13YZD-02)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項目(TJZLB-007)
【分類號】:R-09;K2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淳威;梁峻;曹利娟;;清末北京衛(wèi)生管理概要[J];北京中醫(yī);2007年05期
2 梁淳威;梁峻;曹利娟;;清末北京衛(wèi)生法規(guī)和醫(yī)學堂[J];北京中醫(yī);2007年06期
3 梁峻;曹麗娟;;清末醫(yī)院概況[J];北京中醫(yī);2007年08期
4 曹麗娟;馬健;;清末民初北京內外城官醫(yī)院[J];北京中醫(yī)藥;2010年06期
5 曹麗娟;;清末北京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初建[J];北京中醫(yī)藥;2010年10期
6 曹麗娟;;清末北京首家官立醫(yī)院[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7年10期
7 王玉辛;清末的中央衛(wèi)生行政機構與京城官醫(yī)院[J];中國科技史料;1994年03期
8 曹麗娟;試論清末衛(wèi)生行政機構[J];中華醫(yī)史雜志;2001年02期
9 陳建明;近代基督教在華醫(yī)療事業(yè)[J];宗教學研究;2000年02期
10 李傳斌;;教會醫(yī)院與近代中國的慈善救濟事業(yè)[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忠民;;近代北京供會研究[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2 張大玉;李薇;;北京私家園林研究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佟洵;基督教新教在北京的傳播及其演進歷程[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4 趙世瑜;京畿文化:“大北京”建設的歷史文化基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常書紅;清代北京的旗、民一體化進程——兼論北京滿漢文化的交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于麗萍;城市近代化:近代北京書業(yè)發(fā)展的動因[J];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7 邱國盛;再論古代北京發(fā)展成為中國首都的原因[J];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8 王煒;;民國時期北京廟產(chǎn)興學風潮——以鐵山寺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9 王崗;;元明《宮詞》與清《竹枝詞》中北京節(jié)令風俗考略[J];北京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10 陳平原;;城闕、街景與風情——晚清畫報中的帝京想象[J];北京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趙堅;;仿生美學對服裝設計的影響[A];雪蓮杯第10屆功能性紡織品及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蘇振芳;;構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社會福利模式[A];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30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諸葛凈;;出世與入世——遼金元時期北京城市空間與寺院宮觀研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4 王煒;;清末北京攝影活動探究[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5[C];2005年
5 王新迎;;乾嘉時期京官的社交方式[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6 史敬芳;;佛舍利的歷史考察——兼論其社會作用(節(jié)選)[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峰;清代山東商人北方商貿(mào)活動的歷史地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張家惠;國民政府時期青島慈善事業(yè)研究(1929-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于明艷;文化視野下的社會救助研究[D];山東經(jīng)濟學院;2011年
4 宋慶欣;民國時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邸文一;我國城市機構養(yǎng)老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6 張永利;我國農(nóng)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蔣薇;清末北京城市治安管理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李華明;民國時期廣州中醫(yī)(執(zhí)業(yè))考試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陳振宇;民初內務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姚玉良;公民福利權在我國的確立及保障[D];內蒙古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禹;傳教士在海南島[J];清史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桂奇;;民國時期廣州社會的醫(yī)療救濟[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為難治病診治“投石探路”的參考書——介紹《現(xiàn)代難治病診治學叢書》[J];上海醫(yī)藥;2009年08期
3 樓錦新;;4項中醫(yī)藥診治腫瘤研究成果獲獎[J];中國腫瘤;1993年04期
4 ;風濕免疫病專題班將舉辦[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7年07期
5 ;聲音[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0年10期
6 尹長青,曹國志;精神疾病診治中的倫理問題[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3年02期
7 房思寧;性傳播疾病診治的倫理道德原則[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1997年03期
8 邢魯斌;性病恐懼癥診治中的倫理問題[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2年02期
9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特邀編委單位[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特邀編委單位[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安徽省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成員通訊錄[A];安徽省抗癌協(xié)會第四次代表大會暨乳腺癌、肺癌專業(yè)委員會成立會議、安徽省腫瘤防治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2 ;會議具體日程[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前言[A];第二屆中國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學術大會暨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大會組織機構[A];2010’全國腫瘤分子標志及應用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中青年腫瘤專家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平安 整理;做公平正義的守護者[N];健康報;2011年
2 州衛(wèi)生局;星煌國際藥業(yè)為我州捐贈藥品[N];甘孜日報(漢文);2007年
3 記者 玉珍;德吉會見世界衛(wèi)生組織駐華代表韓卓升[N];西藏日報;2009年
4 方志勇 王守林 解彥彤;史好泉會見韓國醫(yī)療專家[N];德州日報;2009年
5 記者 馬琳;全市衛(wèi)生工作會議召開[N];菏澤日報;2009年
6 記者 李曉;700多超聲專家聚蘇州[N];蘇州日報;2009年
7 徐侃 劉航希;我市對口支援松潘衛(wèi)生防疫隊返宜[N];安慶日報;2009年
8 丁賢來 汪浩;我市首家院所共建數(shù)字資源共享平臺開通[N];安慶日報;2009年
9 本報通訊員 劉生強;郭寶成榮膺“2009中國改革年度人物”[N];榆林日報;2010年
10 ;2010年衛(wèi)生系統(tǒng)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N];健康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郭鋒;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紅梅;民國公共衛(wèi)生體系及其與疫災的互動[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龔蓮英;民國時期疫災影響下的公共衛(wèi)生意識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02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70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