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德”的思想分途:憲政秩序與國民公德——以五四前后章士釗及李大釗的論述為中心
本文選題:世俗化 切入點:公共倫理 出處:《史林》2015年03期
【摘要】:五四時期是近代中國思想史"轉(zhuǎn)型時代"的高潮。然而,因道德權(quán)威性的喪失而帶來的道德分歧,也導(dǎo)致了對共和理念的侵蝕。民國初年政治亂局的緣由,就在于政治制度背后共和精神的缺位。共同體如何形成基于"倫理公共善"之上的集體認同,因此成為五四知識分子思考的核心問題之一。章士釗、李大釗等致力于民初憲政實踐的知識分子,雖然將憲政秩序視為塑造共同體公共認同的重心,但在他們看來,國家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共同體",而是一個內(nèi)含公共倫理的"道德共同體"。這種公共倫理或是來源于對國家公共利益的尊重,或是來自個人良知的匯合。如果說,新教改革以來的西方社會,試圖通過分離德性倫理與規(guī)范倫理,以應(yīng)對現(xiàn)代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挑戰(zhàn)。那么,五四知識分子則更注重個人德性與倫理規(guī)范的互動。在對中國思想史脈絡(luò)自我理解的過程中,五四知識分子的公共倫理形成了獨特的現(xiàn)代性。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the climax of the "transitional era"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ideology. However, the moral differences brought about by the loss of moral authority also led to the erosion of the Republican concept. It lies in the absence of the Republican spirit behind the political system. How to form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based on "ethical public good" in the commun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of the May 4th intellectuals' thinking. Li Dazhao and other intellectuals who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garded constitutional order as the focus of shaping the common identity of the community, but in their view, The state is not just a "political community", but a "moral community" that contains public ethics. This public ethic comes either from respect for the national public interest or from the confluence of individual conscience. Since the Protestant reform, Western society has tried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social value diversification by separating moral ethics from normative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self-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deology, the public ethics of the May 4th intellectuals formed a unique modernity.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201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世俗轉(zhuǎn)型與尋求超越:李大釗思想研究”(批準號:14YBB057)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6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許紀霖;;國本、個人與公意——五四時期關(guān)于政治正當性的討論[J];史林;2008年01期
2 許紀霖;政治美德與國民共同體——梁啟超自由民族主義思想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3 王海;;李大釗同志批注過的兩本講義[J];文物春秋;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其海;;蒲松齡的德性品質(zhì)初探[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孫顯元;;“向錢看”的經(jīng)濟正當性與道德正當性[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趙紅;郭淑新;王義芳;;高校知識女性的道德困惑及道德自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4 吳永;;近代知識精英的“國民”話語及其政治維度刻畫——以梁啟超和陳獨秀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5 于璐;;功利主義與道義主義由分趨合淺議[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崔微;;關(guān)于康德對道德合理性論證的闡釋[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朱文通;;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以《史學要論》為中心進行考察[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謝佑平;江涌;;論我國以人為本的刑事訴訟制度的應(yīng)有結(jié)構(gòu)——科學發(fā)展觀的刑事司法解讀[J];北方法學;2007年04期
9 劉喜珍;論康德絕對命令的實踐理路及價值指歸[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10 韓鳳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特質(zhì)[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季丹丹;郝樂祥;;論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3 晏輝;;論中國倫理學的三種形態(tài)[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徐衛(wèi)紅;;從康德的角度看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一個誤區(q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楊麗然;;人的尊嚴釋義[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6 謝維楚;;試論科學發(fā)展觀關(guān)于人的主體性的思想[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7 祁雪瑞;;生態(tài)文明的哲思與踐行[A];生態(tài)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陳新漢;;哲學視域中的人民主體[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9 何得梅;;淺析體校運動訓(xùn)練的“人本化”管理[A];《體育科研》2009年第3期(總第115期)[C];2009年
10 謝雪梅;;浪漫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異化問題——兼論中西方文學中浪漫主義的政治傳統(tǒng)[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一輯)——中國文論的方與圓[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3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5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6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瑜;西方發(fā)展觀研究:理論探微·殊異甄析·啟迪價值[D];吉林大學;2011年
8 宋德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解讀[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9 李志英;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杜芳芳;從行政控制到專業(yè)引領(lǐng)[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敬宇;中國道教社會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王艷紅;論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chǔ)[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先林;自由與秩序[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丁玲;環(huán)境人權(quán):倫理學維度的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昕;《道德情操論》的行為合宜性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7 李怡;論教育懲罰在高校中的合理使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倪勝林;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凌紀霞;小學生學習責任感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李贏;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歷史審視[D];遼寧石油化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杰本明·史華茲,張寶慧;論中國思想中不存在化約主義[J];開放時代;2001年05期
2 王lN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會”論──從兩份未刊殘稿談起[J];中國文化;199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秀義;論憲政之職業(yè)維度[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鵬;;“憲改”爭議與臺灣“憲政秩序”塑造中的“國家認同”[A];2006臺灣政治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方立新;褚國建;;轉(zhuǎn)型期國家憲政秩序的范式研究[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shù)叢書——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為什么說民主必須是憲政的?[N];人民代表報;2011年
2 田必耀;憲政秩序的堅守[N];人民法院報;2003年
3 成都市成華區(qū)人民法院 曹碧輝;市場經(jīng)濟呼喚司法改革[N];經(jīng)理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智學;五四憲法構(gòu)建的憲政秩序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宋向紅;論中國憲政秩序的實現(xiàn)[D];湘潭大學;2007年
3 張曉明;香港憲政秩序初探[D];山東大學;2006年
4 洪巖;關(guān)于建立和諧社會憲政秩序的若干思考[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746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67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