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精英、法律移植和本土化:以民國初期的修訂法律館為例
本文關鍵詞: 修訂法律館 法律精英 法律移植 本土化 中國法律近代化 出處:《法學家》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職員錄》等文獻資料的研究表明,法律移植是民國初期修訂法律館修律的主要手段。民初修訂法律館沿襲清末的做法,以移植大陸法系德、日兩國的法律為主,兼及大陸法系的法國、奧地利和英美法系的英國等國的法律。修訂法律館匯集了一批當時的法律精英,這也是實現(xiàn)法律移植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在移植外國法的同時,對清末法律修訂中過分仿效德日法律的不足有所反省和矯正,而對本土化有所重視。這一點在《第二次民律草案》中的物權、親屬、繼承三編中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由于政治、社會等條件的限制,在民國初期,除個別法律草案得以頒布實施外,大部分法律草案都束之高閣了。從這一角度講,民初修訂法律館所做的法律移植是一項未竟的事業(yè),其命運和其前身清末修訂法律館相似。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documents such as official Records shows that law transplantation is the main means of revising the law institut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o transplant the morality of the civil law system, the revision of the law institut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followed the practic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laws of Japan and Japan are the main ones, including the laws of France, Austria and Britain of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he revision of the Law Museum brings together a group of legal elites of that time. This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law transplantation. While transplanting foreign laws, it reflects on and corrects the shortcomings of excessively imitating the laws of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revision of law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second draft of the people's Law, the property rights, relatives, inheritance of the three parts are more obvious.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other condition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individual draft laws can be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most of the draft laws are shelve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legal transplant done by the revised Law Museu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s an unfinished business. Its fa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its predecessor, the revised Law Museu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汕頭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9;K26
【正文快照】: 清末民初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見證了二千余年的帝國專制統(tǒng)治的最終結束,及以憲政為訴求的民國政府登場。這一時期也是立法模式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的轉折期。清末憲政的難產和民初的派系斗爭,導致近代意義上立法機構的建立面臨諸多障礙,以至其立法功能的發(fā)揮受到很大的限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慶育;權利的非倫理化:客觀權利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命運[J];比較法研究;2001年03期
2 王志華;中國商法百年(1904-2004)[J];比較法研究;2005年02期
3 張生;;王寵惠與中國法律近代化——一個知識社會學的分析[J];比較法研究;2009年03期
4 胡震;;親歷者眼中的修訂法律館——以《汪榮寶日記》為中心的考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李秀清;法律移植與中國刑法的近代化——以《大清新刑律》為中心[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2年03期
6 江靖;;憶父親江庸[J];世紀;2008年02期
7 沈宗靈;論法律移植與比較法學[J];外國法譯評;1995年01期
8 李啟成;;治外法權與中國司法近代化之關系——調查法權委員會個案研究[J];現(xiàn)代法學;2006年04期
9 趙秉志;;中國刑法的百年變革——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J];政法論壇;2012年01期
10 何勤華;;法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以中國近代移植外國法實踐為中心的思考[J];中國法學;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坤;;論移植憲法的權威性[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2 李勇軍;歐陽仁根;;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較分析及我國的合理選擇——基于我國目前民商事立法的背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江立新;洋務運動與晚清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4 張卉芳;;論成文法在農村的困境與出路[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8期
5 張,
本文編號:14819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48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