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
本文關(guān)鍵詞:2015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 出處:《近代史研究》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中國近代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臺灣光復 抗日戰(zhàn)爭研究 近代中國 歷史學界 學術(shù)論文 史學理論研究 《歷史研究》 民族復興
【摘要】:正2015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在兩個領(lǐng)域聚焦程度較高,其影響超出歷史學界,成為年度學術(shù)熱點:一,為紀念《新青年》創(chuàng)刊暨新文化運動發(fā)起100周年,多家刊物開辟專欄,發(fā)表了大量學術(shù)論文;二,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抗戰(zhàn)史研究學術(shù)活動眾多。在其他研究領(lǐng)域,也各有拓展和深化,呈現(xiàn)穩(wěn)步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
[Abstract]:In 2015,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focused on two fields with a high degree of focus, and its influence exceeded the history circle and became the academic hotspot of the year: first. To commemo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Youth" and the launching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many publications have opened up special columns and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 papers; Second, to commemo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there are numerous academic activitie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5
【正文快照】: 一、史學理論和方法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調(diào),“關(guān)注理論”的呼吁雖時有所聞,總體觀察,對史學理論的探討似難以形成合力。這一情況在2015年度有所改觀,主要表現(xiàn)為對唯物史觀的闡發(fā)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而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計算機技術(shù)對史學研究的影響引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英;;維護國權(quán)與商權(quán):天津商會抗議日本領(lǐng)事干涉會長選舉[J];史學月刊;2015年12期
2 周祖文;;動員、民主與累進稅:陜甘寧邊區(qū)救國公糧之征收實態(tài)與邏輯[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15年04期
3 張啟耀;;民國鄉(xiāng)村稅收中的村莊領(lǐng)導階層及其權(quán)力變遷——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山西村長副為個案[J];民國檔案;2015年04期
4 劉麗麗;;九一八事變后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政策的演變——以《中央日報》對馬占山抗戰(zhàn)的報道為中心[J];民國檔案;2015年04期
5 耿云志;;《新青年》與“個人”的發(fā)現(xiàn)——紀念《新青年》創(chuàng)刊一百周年[J];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06期
6 熊月之;;《新青年》新文化與民初上海文化生態(tài)[J];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06期
7 丘為君;;《新青年》論歐戰(zhàn)——陳獨秀激進世界觀形成的考察[J];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06期
8 閆成;;九一八事變前中日滿洲的鐵路之爭[J];軍事歷史研究;2015年06期
9 林源西;;民國時期兩湖鄉(xiāng)村的地權(quán)分配[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5年06期
10 楊奎松;;抗戰(zhàn)初期中共軍事發(fā)展方針變動的史實考析——兼談所謂“七分發(fā)展,二分應(yīng)付,一分抗日”方針的真實性問題[J];近代史研究;201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殷昭魯;;2015年中華民國史研究綜述[J];民國研究;2016年02期
2 李俊領(lǐng);;熱點與走向:2015年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掃描[J];河北學刊;2016年05期
3 王建朗;;2015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J];近代史研究;2016年04期
4 辛逸;滿永;葛玲;;二○一五年中共黨史研究的若干學術(shù)進展[J];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07期
5 周靜;;馬占山在蘇聯(lián)及歐亞六國的活動考略[J];世紀橋;2016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思和;;重讀有關(guān)《新青年》陣營分化的信件(下)——《新青年》研究中的兩個問題[J];上海文化;2015年06期
2 李蕉;;征糧、嘩變與民主建政:抗戰(zhàn)初期陜甘寧邊區(qū)治理方式的變革[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4年05期
3 周丹;;評王德威“沒有晚清,何來五四”之說[J];華中人文論叢;2014年01期
4 黃道炫;;抗戰(zhàn)初期中共武裝在華北的進入和發(fā)展——兼談抗戰(zhàn)初期的中共財政[J];近代史研究;2014年03期
5 胡英澤;;近代華北鄉(xiāng)村地權(quán)分配再研究——基于晉冀魯三省的分析[J];歷史研究;2013年04期
6 王明前;;陜甘寧抗日根據(jù)地正規(guī)化與科學化稅收制度的建立[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3年02期
7 蘇全有;張魚偉;;對近代中國紳士劣質(zhì)化問題的質(zhì)疑——以河南省汲縣紳士群體為個案[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8 渠桂萍;;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基層政權(quán)代理人的“差役化”——兼與清代華北鄉(xiāng)村社會比較[J];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01期
9 胡英澤;;近代地權(quán)研究的資料、工具與方法——再論“關(guān)中模式”[J];近代史研究;2011年04期
10 胡英澤;;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quán)——清代至民國關(guān)中東部地冊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龔書鐸;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幾點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張越,黃靜;推進新世紀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紀要[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2年06期
3 藤谷浩悅,何培忠;日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動向與課題[J];國外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4 黃嶺峻;以色列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李志毓 ,王莉;創(chuàng)建開放、規(guī)范、寬容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座談會紀要[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6 朱英;更加完整與客觀: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發(fā)展走向[J];史學月刊;2004年06期
7 儲著武;;論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8 楊佑茂;;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shù)動態(tài)[J];衡水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葉軍;;略論現(xiàn)代化問題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所占的地位[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3期
10 龔云;;20世紀80~90年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代化視角”的興起[J];武陵學刊;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步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代序)[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張海鵬;;60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領(lǐng)域有關(guān)理論與方法問題的討論[A];新中國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3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步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代序)[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羅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丁日初;;在祝賀中的感懷——為慶賀日本《近鄰》雜志刊行30期而作[A];近代中國(第七輯)[C];1997年
8 曹樹基;;1950年代調(diào)查中所見中國近代社會——對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編者;;編后記[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提交會議論文目錄[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靜;關(guān)注中國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2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龔云;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問題爭論[N];團結(jié)報;2013年
3 王莉 李志毓;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N];光明日報;2002年
4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9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史黨建研究室研究員 龔云;如何看待20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兩種范式[N];團結(jié)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張清俐;科學辨析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現(xiàn)代化范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7 張海鵬;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基本評價和方法論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歷史研究》主編 徐思彥;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的缺位[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史黨建研究室研究員 龔云;中國近代史研究范式的建立(1931—1949)[N];團結(jié)報;2014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敏蘭;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論上有突破[N];北京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龔云;20世紀30-60年代初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涂建萍;反思與超越—胡繩晚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想;劉廣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徐波;近年來國內(nèi)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趨向[D];山東大學;2007年
4 米姝利;從傳承到轉(zhuǎn)變:費正清與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338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43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