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河西農(nóng)業(yè)轉(zhuǎn)型的成因
[Abstract]: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climat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exi region were changed, the temperature was low,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millet crop growth, and the planting industry began to shrink gradually. The population of Qiang, Di and Zhou people, which were mainly planted, migrated to the central plains or southeastern regions where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warm. A large number of nomadic peoples, such as Yueshi and Wusun,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move into Hexi, and completed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population in Hexi, and the economic form of Hexi region also changed from agriculture to animal husbandry.
【作者單位】: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酒泉分院;
【分類號】:K22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董安祥;甘肅省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高原氣象;1993年03期
2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197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崇琛;;新聞與文學交融的杰作——《聊齋志異》中的新聞篇章[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熊壽康;讀《辭源》(修訂本)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5 王海青;魯迅論“三曹”[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6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jīng)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7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8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chǎn)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9 朱秀敏;;淺論揚雄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10 呂偉華;;淺論縱橫家的政治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李滿洲;;第四紀全新世中期中原氣候環(huán)境的特征[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上冊)[C];2009年
3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shù)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丁媛;張如青;湯曉龍;;論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病因思想[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shù)會論文集[C];2011年
6 龔武;;管子形勢道哲學的閱讀及其訴說——管子哲學研究相關(guān)性問題探討[A];管子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會第四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09年
7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郭正堂;侯甬堅;;第1章 黃土高原全新世以來自然環(huán)境變化概況[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9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zhì)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zhì)學史論叢(4)[C];2002年
10 姚阿玲;;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日男同性戀作品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邦琦;中國東部陸架海泥質(zhì)沉積區(qū)的物源識別及其環(huán)境記錄[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巴雅爾塔;青藏高原東緣高寒草甸群落花期物候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趙洪濤;甘肅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災害機制及防災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9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軍苗;小興安嶺湯洪嶺雨養(yǎng)型泥炭記錄的大氣汞沉降與氣候變化的響應關(guān)系[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淑文;《尚書》德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陳超;秦漢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作物病蟲災害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雷曉偉;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許世遠;中國天山現(xiàn)代冰川作用研究[J];地理學報;1963年04期
2 楊懷仁,邱淑彰;烏魯木齊河上游第四紀冰川與冰后期氣候波動[J];地理學報;1965年03期
3 黃春長;渭河流域全新世黃土與環(huán)境變遷[J];地理研究;1989年01期
4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1973年02期
5 施雅風;;五年來的中國冰川學、凍土學與干旱區(qū)水文研究[J];科學通報;1964年03期
6 張維信 ,石生仁;蘭州-永登地區(qū)的某些冰緣現(xiàn)象與古氣候意義[J];蘭州大學學報;1981年03期
7 竺可楨;;前清北京之氣象紀錄[J];氣象雜志;1936年02期
8 席oぷ,
本文編號:23754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375436.html